三明:文明之歌代代传唱 涵养城市向善向上发展正能量
http://wmf.fjsen.com 2018-08-06 16:11:43 曾凤清 江祖芳 来源:三明文明网

人民满意是文明城创建的不懈追求

沙溪川流不息,流经三明城,是这座城市的母亲河。沿河两岸,杨柳轻拂,景观别致,新建的公共自行车道融入美景之中,为人们提供全新的休闲体验,西岸的十里闽学文化长廊正成为城市中一个新的文化景点。

这幅美景蓝图的绘制,可以追溯到三十多年前。1981年,列东江滨公园开始修整、续建。当时的中共三明地委书记邓超提出,搞驳岸投资很大,每年砌一两公里,坚持年年搞一点,延伸过去,几年或几十年之后,市区沙溪两岸都建成江滨公园;市区两岸江滨,除了搞公园景点、小品,不准建任何建筑。

江滨公园、麒麟山公园,以及当时兴建的一批小公园、街心公园,很好地解决了市民的休憩难题。扎实解决群众烦心的种种难事,三明这座城市在追求文明的道路上,从一开始就围绕着一个原点——群众的需求。

1981年9月,时任省委常务书记项南到三明视察,之后,他在全省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上概括道:“三明三明,为了人民;三明三明,精神文明;三明三明,大放光明。”短短三句话,揭示出三明创建活动的为民服务本质、精神价值追求以及对文明建设光明前景的热切期待。

1987年3月5日,是“学雷锋”为人民服务日,“满意在三明”活动正式启动,进而迅速在三明大地铺开,持续至今。“人民的满意是‘满意在三明’的生命力所在。”

民生为本,利民惠民。三明在创建文明城的过程中,始终注重硬件与软件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抓民生改善与抓民心凝聚相结合,切实提升市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让群众生活更加舒心。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数字城管系统投入运营,传承“门前三包”等经验做法,推广“街长制”等管理办法,集中力量整治城市“脏乱差”,不断加大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和市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持续开展“九联一体化,服务千万家”等为民利民服务活动,及时为居民解决了一批“路不平、灯不明、沟不通”等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完成体育场馆、“两馆一宫”“城市绿道”“一河两岸”景观改造提升建设等一批重点民生工程。

让群众生活更具品质。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同步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生态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森林城市等“多城同创”活动,不断改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出台全省首部保护红色遗址的政府规章《三明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积极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连续20多年举办一年一度的三明市麒麟文化艺术节暨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推出电视剧《大南迁》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每年开展百场文艺下乡演出、百场广播现场直播、百部优秀影片放映活动,进一步丰富广大市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让群众生活更有保障。加强安居工程建设,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率、配租配售率均居全省前列。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在全省率先研究制定《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和新农合全市统筹。深化“平安三明”建设,社会治安满意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荣获全国综治“长安杯”。

循着民生的利益,三明的文明城市创建正在让人民的生活更美好。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