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导向 重引领
抓牢“关键点、时间点、着力点”
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是一项长期性、动态性工作,任务艰巨,涉及面广。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抓住活动的着力点、落脚点,不断强化宣传教育,巩固工作成果。
抓好党员干部关键点。要求党员干部以身作则,自觉抵制陈规陋习,及时劝阻不文明行为,切实当好移风易俗的践行者、引领者、宣传者。去年,在全县党员干部中举行集中签名活动125场,近1万名党员干部参加,起到了很好的带动示范效应。
紧盯重点节庆时间点。针对春节、元宵、清明、中秋、国庆等重大节庆奢侈浪费之风容易反弹的时间点,广泛开展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发动党员干部签订以“讲文明、除陋习、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承诺书。并以网格化管理方式宣传到户,跟踪到人。
抓牢群众认同的着力点。通过发放倡议书、利用网络平台等广泛宣传,最大限度提高干部群众的知晓率。去年全县共发放倡议书8万多份。举办“最美人物、道德模范”图片巡回展,开展“身边好人”“好邻居”“好婆媳”推荐评选活动,广泛倡导“八不行为规范”,动员广大群众学习典型、见贤思齐,改陋习、树新风。充分发挥村两委、老年协会、宗亲联谊会、红白理事会等社会组织作用,成立“移风易俗文明劝导队”,就本地出现的大操大办、赌博等不良及违法行为进行劝阻。积极组织开展民俗表演、猜灯谜、踩街、游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一节一主题”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把移风易俗融入乡土文化之中,指导长乐乡“映山红”客家山歌队,以移风易俗为内容创作并巡唱客家山歌,弘扬传统美德,倡导文明新风。深入开展“远牌桌酒桌、近书桌球桌”等活动,以社区、村为单位,每年组织开展一项比赛,形成“一村一赛”活动格局,大力推广文明节俭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提高群众的认同感。
夯基础 抓长效
强化“转作风、传美德、重民生”
开展移风易俗活动贵在坚持,重在实效,根在群众。全县上下积极打好这场持久战,从源头上抓好以下几点。
正党风带民风。注重日常教育管理,促进广大党员干部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市、县委有关规定,带头遵纪守法、文明节俭办事,自觉抵制陈规陋习和大操大办之风,给老百姓带好头,做好表率。县乡纪检监察机关组成明察暗访组,设立举报箱,对有大操大办苗头的党员、干部及时进行谈心谈话、咬耳扯袖;对顶风违纪、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既追究当事人责任,又追究所在单位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领导责任。去年以来,已查处两起党员干部违规大操大办问题,给予党纪处分两人,在全县范围内通报曝光;并对有苗头性或轻微违纪的党员、干部谈话提醒100多人次。
传家风扬美德。让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活起来、传下去,潜移默化地引导形成新习俗、新风尚。针对平和广大农村有按姓氏聚族而居的特点,推动各乡镇依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利用宗族祠堂建设了一批家风家训主题馆,做到一镇一馆,一镇多馆,一馆一特色。如九峰镇挖掘“廉政公祠”(廉政公曾萼)文化底蕴,建设家风家训主题馆;大溪镇利用“吴凤故里”,建立壶嗣吴氏家风家训馆;五寨乡结合两岸宗亲文化交流,建设林氏、庄氏家风家训馆;霞寨镇结合榜眼府文化,建立观德堂;长乐乡结合红色文化,建设客家家风家训主题馆等,都独具特色,充分发挥了移风易俗的宣传阵地作用。
注重惠民利民。抓好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减免殡葬等方面的服务费用,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建设一批农村文化广场、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等惠民利民工程,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下力气整治农村黄赌毒等突出问题,激浊扬清,抑恶扬善,真正把不良风气压下去,把新风正气树起来。
去年来,平和县移风易俗工作持续推进,取得明显成效。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群众在婚丧喜庆、民俗节庆中节约开支上亿元。据2018年初县统计局对全县15个乡镇301名城乡居民进行的电话抽查显示,群众对移风易俗知晓率达96.7%,满意率达98.3%,支持率达97.3%,移风易俗已深入人心。(平和县文明办 漳州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