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县:移风易俗落地生根 文明新风涵养农民心田
http://wmf.fjsen.com 2018-07-10 15:50:11 来源:文明风

文明风7月10日讯(通讯员 高岩)为推动移风易俗,引领群众节俭养德形成良好风尚。自中央、省、市移风易俗活动开展以来,全县18个乡镇、266个村、8个居委会狠抓落实。分别成立红白理事会,并结合各地实际,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执行标准和办事流程,把“厚养薄葬、移风易俗、新事新办、大事简办”纳入村规民约,引导基层党员干部群众从我做起,从自己身边做起,移风易俗,使文明新风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涵养农民心田。

农村文化墙唱响移风易俗主旋律

一面面以移风易俗为核心内容的文化墙,广泛宣传移风易俗重大意义,营造浓厚宣传氛围,让移风易俗意识入脑入心。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规民约、中央“八项规定”等内容,全县各地移风易俗文化墙,主要从红白婚丧嫁娶、尊重传统、革除陋习、文明节俭、倡树新风等方面进行了图文并茂的宣传。

今年来,太华镇还在全镇广泛开展了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积极开展孝德教育,大力倡树孝老爱亲、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和社会风气,大力宣传婚姻和殡葬法规政策,从思想上认识上教育引导群众自觉改陋习、树新风。融文化于图画、融文明于环境,随处可见的文化墙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引起共鸣,掀起移风易俗热潮

建设镇与永安市槐南镇西华片一衣带水,民风习俗相近,“三代之内必有婚嫁”,彼此渊源深厚。修改简化红白喜事风俗,建设镇只唱独角戏不行,槐南镇西华片也得一并修改。2017年12月14日,在建设镇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牵头和引导下,召集了两个乡镇的120多位“时大人”,成立红白理事总会,共议修改简化方案,最终定出了10条决议,并到各村进行张榜公告宣传在墙上。高氏族人,高超灶说:“决议执行以来,切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家都感受到了新时代农村的新变化、新风貌。”

媒体宣传移风易俗共沐文明乡风

桃源镇以移风易俗工作为切入点,大力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移风易俗主题活动,倡导文明新风尚。通过运用农村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宣传移风易俗工作,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让文明新风深入群众心中。移风易俗公益广告的设立,简明直观地将文明新风尚呈现给了广大群众。同时,上京镇大力开展的“好家风好家训”征集活动,鼓励群众从家庭做起,改陋习、树新风。倡导各村孝老敬老、尊老爱幼、尚德向善、厚养薄葬等优良传统和文明新风,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培养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今年来,大田县利用 “春节、元宵、端午”时段,借助民间 “唱大戏”等本地传统习俗,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倡导“移风易俗、破旧立新”“新时代树新风气”等理念。同时,各乡镇还开展了“小手拉大手,除陋习树新风”“移风易俗,树文明乡风”等主题活动,在县电视台、各LED电子屏幕开设“移风易俗我先行”专栏,循环播放各类宣传标语、公益短片等800余条次,让广大群众崇尚勤俭节约,抵制铺张浪费,以实际行动破旧立新。石牌、广平、谢洋等乡镇,每场婚嫁喜庆宴请费用下降20%-40%,建设、广平等乡镇的民间丧事活动每场减少开支3万元以上

党员带头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

全县党团员带头宣传,近2.8万多名党员干部签订了《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承诺书》,以身作则引领社会新风尚。举办了全县团员青年移风易俗宣誓大会,号召未婚青年带头参与移风易俗活动,树立团员青年良好形象。把移风易俗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纳入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

奇韬镇西韬村妇女主任郑美花说,她的长女订婚,带头将聘金由28万元降至15万元,受到众人称赞。郑美花长女与同乡小伙喜结连理的背后,可谓“波折”。两位年轻人相恋多年,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可是按照当地风俗,聘金需要28万元,这让原本家境一般的男方家庭犯了难,高额聘金成了爱情的“拦路虎”。西韬村红白理事会的老郑知道此事后,主动找上门作宣传动员工作。“年轻人负担重,关键的时候父母要帮一把,他们才能轻装上阵干事业啊。在村红白理事会组织下,男方和女方结为亲家。订婚仪式当天,两家人欢聚一堂,懂事的两位年轻人一句:“妈,我们会好好孝顺您!”让郑美花激动不已,眼里盛满幸福泪水。

“这个真该感谢政府,原来聘金都是四五十万,现在,聘金普遍都在18万以内,给我们老百姓减轻了不少负担……”近日,大田县太华镇群团村村民陈某在儿子的婚礼上感慨地说。太华村村支委、妇女主任池玉香女儿与同村小张结亲,池玉香家人带头将婚嫁聘金降至18万元。现在越来越多人像她那样带头节俭聘金彩礼了,涌现出一批移风易俗党员先进标兵。

移风易俗落地生根,文明新风涵养农民心田。如今,在大田各地,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新风尚蔚然成风,原先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风气不见踪影。(大田县委文明办)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