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立“五项机制”,常态长效抓创建
一是建立领导靠前工作机制。成立由县委书记任总指挥,县长任第一副总指挥、县委副书记任常务副总指挥的创城工作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组、宣传教育组、巡访督查组、交通整治组、环境整治组等10个工作组。各相关部门相应成立了由“一把手”牵头的创建领导小组,专人负责创城工作。二是建立创城清单管理机制。面对创城工作存在的问题,列出“五项”工作清单,即:对每个单位、每个部门和每个人员下达责任清单,对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和工作实际列出问题清单,根据排查问题列出项目清单,对易出现的问题列出负面清单,对各部门单位列出绩效考核清单。创城全过程严格实行“五项”工作清单管理,实行挂图作战、销号管理,整改一个、销号一个。三是建立常态化巡访督查机制。3年来,深入巡查指导900余人次,发出《问题整改意见书》553份、《整改通报》20期,列出问题清单2768条,整改率达100%,对工作不力的相关单位及社会不文明现象在电视台、网站、微信平台公开曝光12期、190条;由县文明委领导带队督查21次,召开协调会23场,协调解决问题143个;开展“随手拍”活动,鼓励市民发现身边的不文明现象,累计收集信息9000多条,相关问题均及时回应整改,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四是建立激励与奖惩双向机制。把创城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与各种评先评优及干部年度考核、奖励和任用结合起来,对创城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县委、县政府给予奖励;出台《武平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责任追究办法》,对创城不力的单位给予约谈,对单位主要领导和相关人员给予效能告诫、组织处理等。五是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始终坚持把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专项经费纳入年度本级财政预算,做到早安排,早拨付、有保障。2017年,财政预算1000万元,专门用于文明办创城工作经费。
四、推进“六大工程”,打造特色树品牌
一是推进公民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围绕打造“好人之城”品牌,全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2010年,在全省率先成立县级公民道德建设协会,以专门机构、专职人员具体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协会成立以来,不断挖掘“最美人物”,推荐评选各级各类“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在全县树立了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邓秀英、福建省道德模范获得者蓝富昌等一批道德标杆;新建全国首个县级“好人之城”数字体验馆,用图、声、光、电等多种形式展现各级各类道德典型的先进事迹。积极组建模范好人先进事迹巡讲团,长期深入乡镇、机关、企业、学校、农村等开展巡回演讲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编写了《国学经典读本》《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务礼仪手册》《好人之城》《孝润武平》《诚信武平》等道德教育系列丛书。丰富多彩的道德教育活动使武平好人故事越来越精彩、武平好人声音越来越响亮,满满的正能量成为社会主流,“好人之城”文明风尚蔚然成风。
二是推进生态环境整治提升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4次深入武平调研指导工作,并就武平林改做出系列重要指示。武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护好绿水青山。连续十年实施家园清洁行动,特别是2016年开展生猪养殖污染整治“百日会战”攻坚行动,推动全县溪流回归清澈、生态文明回归乡村。 2017年7月27日,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验交流座谈会在武平召开,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出席会议,并充分肯定武平林改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实施环境卫生市场化运作机制,保持城市环境卫生常态洁净;出台《武平县农村垃圾治理考评标准》,将治理工作纳入乡镇绩效管理考评内容;持续开展市容整治工作,集中专项整治露天烧烤、占道经营、户外广告乱贴、农贸市场外溢等城市顽疾,城市面貌和环境秩序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