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哈尔滨市档案局(馆)决定建立哈市“高考状元”档案,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目标。档案监督指导工作人员走访了市教育局、哈三中等单位,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高考状元”档案的归档范围和建档要求。包括新闻媒体报道材料和重点高中考生报考材料在内的2009年至2013年市“高考状元”档案正式被接收进馆,填补了馆藏档案的空白。(6月16日《生活报》)
教育部发言人多次表示:“各地教育部门不要对高考考生成绩进行排名,不要公布高考状元,也真诚地希望大家不要炒作高考状元。”至少从2004年开始,教育部就明确提出叫停“炒状元”,高校也不得对新生成绩进行排名。按理,除了教育部门的相关人员,其他人包括学校和“高考状元”本人在内,都不应该知道谁是“高考状元”。
可是,教育部的这一要求早已被各地相关部门置若罔闻,高考成绩公布当天,各地各科目“高考状元”的名单就会在媒体和网站上公布,一些消息灵通的媒体,不仅掌握了“高考状元”的个人情况,连采访都提前完成了。所以才有了包括新闻媒体报道材料在内的完整一套“高考状元”档案。否则,即使哈尔滨市档案局(馆)想建立“高考状元”档案,恐怕连谁是高考状元都不一定清楚,更别说去收集各种相关材料了。
且不说将“高考状元”档案接收进馆,与民生领域究竟有何关系,能让老百姓得到什么好处,2009年至2013年的哈市“高考状元”,不是仍在高校学习,就是刚参加工作,就算个人能力再出众,对社会恐怕也谈不上什么贡献。何况从历史看,“高考状元”真正出人头地的人也不多,多数都泯然于众人。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就指出,调查发现,大部分“高考状元”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相差甚远,他们当中大多数没能成为各行业的“顶尖人才”,状元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在目前我国主流行业的“职场状元群体”中难觅“高考状元”的“身影”。
既然“高考状元”除了在一次考试中获得头名(且这一排名还有相当大的运气成分在内,毕竟第二、三名与其差距可能只是一道选择题,作文题换个老师阅卷,结果也可能截然不同)外,无论是日后发展还是现实贡献,都远比不上本地先贤和英模人物,为什么能获得和他们同等的待遇,单独建档进馆?如此做法,对鼓励在校学生发奋学习,事实上并无多大意义,倒是会进一步推动应试教育,让学校更为疯狂地投入到制造“高考状元”的竞争中去,也让学生的课业负担更重,同时背负更大的心理压力。
为“高考状元”建档是另类炒作。不准炒作“高考状元”的规定之所以形同虚设,归根到底还是应试教育的体制造成的。以高考成绩论输赢,不仅是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同样也是衡量教育部门政绩的重要指标。高考这根“指挥棒”不仅指挥着学校、老师、学生及家长,同样也指挥着地方教育部门。虽然所有地方教育部门都在唱着素质教育的高调,但很多地方真正做的还是应试教育的老一套。当然,出现这种情况也不能都怪地方教育部门对上级的政策阳奉阴违。因为各地政府包括老百姓对教育部门及其领导的政绩评价就是高考成绩和升学率,而不是什么素质教育的成果。你素质教育搞得再好,学生再多才多艺,高考成绩上不去也是白搭。
而学校炒作“高考状元”,不仅有助于提高本校声望,也能争取更多上级拨款,让更多家长心甘情愿的掏出择校费。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则可借炒作“高考状元”凸显政绩。一些单位和商家也想搭“高考状元”的便车作宣传,“高考状元”牵涉到太多单位与个人利益,这才让“高考状元”炒作始终刹不住车。除非高考的地位弱化,或是被新的考试所代替,否则对“高考状元”的炒作肯定会年复一年的进行下去。“高考状元”只是高考的副产品,高考改革什么时候能让素质教育战胜应试教育,“高考状元”才会彻底从人们视线中消失。
应试教育体制虽一时难以改变,但禁止政府部门与学校带头炒作高考状元,却不难办到。教育部应及时阻止各类政府部门主导的“高考状元”炒作行为,不能坐视炒作高考状元的不良风气蔓延。严禁向社会或学校公布“高考状元”的规定也要严格落实,对泄漏“高考状元”身份的单位和个人,要按泄密和非法泄露公民个人信息行为进行处罚,追究并处分相关责任人。(杨国栋)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06-13高考后的反思
- 2014-06-13“高考经济热”与节俭美德背道而驰
- 2014-06-13高考结束 应引导孩子感恩
- 2014-06-13后高考时代 狂欢与文明共舞
- 2014-06-13陪女儿高考遇轻生女 好心人跳湖救起腿受伤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