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首页 > 特别话题
保树!保树!闽江正源的生态故事
http://wmf.fjsen.com 2014-05-19 09:51:3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金婷

东南网-福建日报5月19日讯(本网记者 项裕兴)几天前,在建宁,福建源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无患子深加工生产线开始试生产。这条生产线年可处理无患子干果5000吨、生产生物化工产品2万吨,预计年销售收入1.5亿元。

这条生产线的诞生,源自建宁无患子产业发展策略的变化。在这个有8万亩无患子的地方,今后,将只摘无患子果,不再砍树,摒弃过去“种树-砍伐-种树”的生产套路。

做出这样的转变,只为了——保住树。

不“吃山”也能致富

5月14日,在建宁县均口镇隆下村,村民林天生正在吊瓜地里忙碌。这地是他家主要收入来源,10亩地每年有6万多元收入。“我们已不再靠山吃山。”林天生说。

建宁地处闽江正源头,均口镇是源头之源。为保护生态环境,建宁划出67万多亩生态公益林,其中大部分在均口境内。隆下村2万亩林地中,生态公益林占了6600亩。

建宁为生态保护作出贡献,省里在生态保护专项资金、生态保护财力转移支付两方面给予支持。去年,建宁获各类生态补偿资金2361万元。省里下拨的生态公益林补偿金,除直接分给农户外,村里有15%,这一块隆下村每年有6000元。

生态公益林不能砍,村民收入少了一大块。怎么办?山上不能动,隆下村把目光瞄到田里,引进吊瓜种植。村里拿出生态补偿金,修水渠,建堤坝,把几十亩荒地改造成良田。

同时,村里引导种植户成立合作社。如今,合作社有100多名成员,吊瓜种植面积300多亩,不仅是本村的地,还有周边乡镇的,甚至有邻县宁化的。种植面积大了,村里又引进一家深加工企业,现在已投产。

有限的生态补偿金被合理利用,让村民多了一条致富路,人均年收入去年增到9885元。


家家都建沼气池

走进黄坊乡仍田村,61岁的陈高金老人高兴地为我们展示他的沼气灶。           

一打火,一股蓝色火焰冒了出来。“自从有了沼气池后,煮饭、烧水都不用柴了,又清洁,又省事。”他说,家里养了3头猪,猪粪生成的沼气完全够用。

陈高金所在的小组有30多户,家家都建沼气池。“县里有补助,干净又卫生,还节约了砍柴的劳力,大家伙都乐意。”村支书朱妹莲说,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造价3000元,各类补助加起来有2000元。

现在,建宁沼气池保有量2250口,一年节约薪柴1.35万立方米,相当于1.8万亩薪炭林的年生长量。

保住林木,就保住青山;山绿了,水才清。目前,建宁的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各项指标均达到二类标准;对照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14项指标,达标率100%。

去年以来,建宁又规划63个水资源保护项目,从入河排污口布局与整治等7个方面,展开“护水”行动。

同时,一批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实施。今年,仅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项目就达45个。

这么多的项目要实施,钱从哪里来?“生态补偿资金提供了帮助。我们又精打细算,把项目资金捆绑整合,发挥项目资金的杠杆作用,花小钱办大事。”建宁县环保局局长邹昆仑说。


幸好当年没砍树

在濉溪镇高峰村,绿水映青山,白墙衬青瓦;花红柳绿间,游客如梭。

高峰曾是建宁第一贫困村,村民原来都住在海拔千米的高山上。上世纪80年代,闽江源被列入省级自然保护区后,村民陆续搬到山下。村民林永贤回忆说:“绝大部分林地被划入生态公益林,全村林地只剩下3000亩。”

为村民生计着想,省里出台生态补偿政策,凡是被划入生态公益林的,都可获得补助。但当时,村里仍有许多人不理解:那么好的树不让砍,多可惜。

2006年,建宁发展生态旅游,拥有“省级生态村”名片的高峰村很快脱颖而出。

高峰村位于峡谷口,有典型的石蛋群地貌;村后有古驿道,沿途林木葱郁、空气清新,还有2个瀑布群;村旁河道清幽,流水潺潺。利用这些优势,村里招商引资,开发了皮艇漂流、古道驿站、雌雄双瀑、QQ农场等生态旅游项目。县里利用生态保护专项资金,为村里建设旅游设施,提升硬件。

去年,高峰村民人均收入11055元,其中40%的收入来自旅游业。

“大家回过头来看,幸好当年没砍树。”林永贤说。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