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年如一日,永泰长潭电站职工甘守寂寞,扎根在大山深处——
东南网-福建日报5月9日讯(本网记者 程枝文) 阅读提示:永泰县盖洋乡长潭电站位于海拔400多米的偏僻山区,方圆10公里内荒无人烟,只有发电机组发出的巨大轰鸣声。水电站共有9名工作人员,年龄最大的56岁,大多已在电站坚守了20年以上。每天,他们分成4组轮班值守,巡视水库大坝、排查设备故障、记录仪表数据……日复一日,他们坚守在大山深处。近日,记者走进这座乡村水电站,体验电站职工的辛劳。
7日,天空飘着蒙蒙细雨。记者乘车从永泰城关出发,沿着盘山公路颠簸了2个多小时后,来到盖洋乡政府。在长潭电站运行工吴新海的带领下,我们又向北行驶了数公里。这时,大家的手机已没了信号,路上也不见行人。30分钟后,记者才来到深藏在崇山峻岭间的长潭电站。
一下车,记者就听到一阵阵机械的轰鸣声。记者循声来到电站机房,刚走到门口,就感觉一股热浪扑面而来。机房里,4台水轮发电机组正在运行,连续不断地发出巨大的声响。不一会儿,记者就浑身大汗淋漓,耳朵也被震得嗡嗡直响。
一名中年男子斜背着挎包,正在仔细地检查设备。他就是站长叶义清,今年49岁,干这行已经31年。“4台发电机组,我们每2小时就要巡检一次,一趟差不多要花半小时。这工作看似简单,但必须认真细致,每个角落都不能放过。”叶义清说,“检查时必须全神贯注,要看水轮叶片是否有火花,听发电机声音是否正常,闻连接线路是否有异味。今天是阴雨天,更不能有丝毫懈怠。”
记者在机房待了10分钟,感觉头皮有些发麻,便先退出来。又过了20分钟,叶义清才走出机房。随后,他又钻进中控室,拿起笔记本,开始观察并记录配电屏上的数据。记者数了一下,中控室内的各种电压电流仪表有62个,而叶义清每2个小时就要做一次记录。
“天天面对这些数据,你不烦吗?”记者问。
“都习惯了。只是我现在年纪大了,眼睛有点花,没看几个数据就得休息一下。”叶义清说。
“那发生过事故吗?”记者追问。叶义清小心翼翼地撩开袖子和裤管,露出几块伤疤。“我们在电站工作,稍不留意容易被电击伤,有一次我还差点丢了性命。我曾想过彻底放弃这个工作,但当时电站还没并网,全乡的群众都靠这个电站供电,我要是走了,电站怎么办?”
叶义清告诉记者,他是盖洋乡碓口村人,高中毕业后就进入乡水电站工作。1992年,长潭电站筹建,他被抽调为负责人。1997年,电站开始发电,由于地处偏远,技术人员都不愿到这里工作。为保障供电,全站的9名工作人员被分成4班,2人一组24小时轮流值守,平时没有节假日,四五天才能回一趟家。
“记得我刚到电站时,这里都是坑坑洼洼的山路,回一趟家得走2个多小时。手机没有信号,固定电话也是几年前装的。连我儿子出生,我也是第二天才知道的。”说到这里,叶义清的头低了下来,“父母都已年过七旬,可我一直都没时间陪他们。老人生病,我也无法照顾。”
叶义清一边说,一边戴上绝缘的帽子和鞋子,到升压站检测高压设备。“发电站送出来的电只有400伏,经过升压器就升到35千伏,再通过这些密密麻麻的电线,就能输送并网。因此,检查高压线路就成了我们的日常工作。”叶义清深有感触地说,“在外人看来,接触这些东西很危险。但这里的每一根电线、每一个螺丝,都是我们用心连接起来的。触摸它们,就像触摸亲人一样。”
叶义清整整花了一个半小时,才检查完毕。此时,已是上午11时。“外面还下着雨,我得去水坝看看。新海,你半小时后再重复检查一次。”叶义清换下被汗水浸湿的工作服,打着雨伞朝长潭水库走去。
从机房到水库大坝是一段1000多米的陡窄山路,因为下雨,路面又湿又滑,记者几次险些崴脚。
“这里常年没人,空余时间怎么打发?”记者边走边问。叶义清说:“这里每一个人,都学会了一个看家本领:忍受寂寞。就是不让自己闲下来,比如看书、种菜,把报废的设备拆了又装、装了又拆……”
20分钟后,记者登上了只有2米多宽的坝顶。往下一看,是40多米深的悬崖峭壁,记者的手脚开始发抖。
叶义清在大坝上来回忙碌,先清除坝上的杂物,然后仔细检查大坝是否有裂痕,再观测水位情况。年近五旬的叶义清虽然步态从容,记者还是对着他连声大叫“注意安全,一定要小心”。
返回电站时,叶义清告诉记者,他的月工资只有2000元左右。记者问:“你觉得在这里坚守,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吗?”“我很喜欢这个工作。虽然它很平凡,但只要做好了,一样会有成就感。尤其我休息回家,看到夜间乡村灯火通明时,我就觉得特别有干劲。”叶义清回答。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02-27核心价值观要扎根青少年这片沃土
- 2014-02-19“全国最美养路工”陈清泉扎根基层19载
- 2013-11-19像榕树一样扎根大地 福州干部坚持20多年
- 2013-09-10梅园雪:扎根黑土地的“女粮王”
- 2013-09-05张文忠:扎根贫困山区三十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