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福州干部坚持20多年——
像榕树一样扎根大地
本报福州11月17日电 (记者余清楚、江宝章)88岁的孤寡老人潘美英挺高兴:没出门,在家就办妥了二代身份证,以后取个低保什么的不再愁了。
为老人及时解愁的,是福州市鼓楼区组织部长张晓容。这天走进鼓东街道,有群众聊起,低保信息系统录入需要二代身份证,很多老人行动不便无法办理。张晓容一个电话拨到派出所,民警立马上门,当天就为老人办妥所有手续。
高高兴兴解愁的,不光是潘美英老人。这一天,仅鼓楼区29个党代表工作室,就接待了100多位带着各种难题上门的社区居民。
为群众办实事,怎么才能让群众满意?为什么有的事情看起来做得很好,群众还是不满意,不买账?这是近年来福州市委经常思考的问题。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四个万家”牵红线,把办公场所与群众相连,把办公时间与基层对接,福州数万党员干部腿勤了,心勤了,切切实实帮基层解难题,把活动变成常态。
其实对福州百姓来说,“四个万家”很熟悉。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福州市委在全市干部中发起“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到群众中去,与群众交朋友,为群众送温暖,办实事。
20多年来,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像榕树一样扎根大地,“四个万家”也深深扎根榕城百姓心中。
走过20多年,“四个万家” 不断注入新意。轻车简从,自备生活用品,自付伙食费……今年,福州数万党员干部深入山村社区,明确提出不扰民,不作秀。鼓楼区建立区党代表工作室,长乐市开通24小时民意直呼电话,闽侯县成立400多支民生服务队。创新机制,“四个万家”增添活力,看得见的发展,成为看得见的民心。
离群众近了,心就打开了。今年6月到10月,福州近7万人次党员干部,建立各种挂钩帮扶联系点5万多个,结对帮扶生活困难党员、群众3万多人,协调解决困难问题4000多件。用榕城百姓的话说,有难事愿意找干部,找得到,行得通,还办得成。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