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文明风> 综合资讯 > 正文
洛江退休医生谢业成义诊21年 深受病痛折磨仍坚持

2014-04-29 10:11  郭雅莹 陈凌鹭 来源:泉州晚报   我来说两句
    ”  如今,谢业成已病重卧床,义诊室里的病志簿定格在2014年1月19日,没能再往下写。长达二十一年的义诊、多达四十多万元的善款几乎耗尽了谢老的全部心血和积蓄,他心怀一份对世人的“不忍”,始终坚守医者仁心。

退休医生谢业成仍在坚持—— “只要走得动,义诊不能断”

谢老在病床上仍然牵挂着自己的病人

泉州晚报讯(本报记者郭雅莹陈凌鹭)谢业成的石头房义诊室就在他的祖厝后面,义诊室显得简陋,摆放着旧桌椅,旧橱子当药柜,但这里却是洛江区马甲镇二甲村村民最挂心的地方,因为这里有他们最敬重的“老先生”。

两年前,谢业成被查出罹患肺癌,在此之前已经坚持义诊19年的他没有就此停诊,而是一直在这坚持给上门的病人看病,把脉、听诊、登记病志、写药方、抓药,都是这位年逾八旬老人独自完成的。谢业成的大儿子谢庆阳告诉记者:“只要走得动,义诊不能断。老爷子心心念念要帮人看病,我们劝都劝不住。”

如今,谢业成已病重卧床,义诊室里的病志簿定格在2014年1月19日,没能再往下写。

“能为人解一分病痛是一分”

——身患癌症仍坚持为人看诊

谢庆阳告诉记者,这间石头房并不是谢业成最开始义诊的地方,“两年前,老爷子被查出肺癌后便决定回到古厝养病,原来的义诊室离古厝有点远,他又不肯就这么停诊,我们只好就近整理一间房子给他当工作室。”

“可能是多年来的惯性,他总是不忍心拒绝那些登门求医的人。”谢庆阳说:“就算他身体再不好,只要能走路,他都会出来为病人看诊。”记者发现,从古厝走到诊室需要爬近20级石阶,这意味着只要有病人来,谢业成每天要拖着病体在这20级石阶上上下下好几趟,“我们也劝过他,可是他不听,说病人大老远来不容易,身上又有病痛,作为医生,能为人解一分病痛是一分。”

前段时间,谢老从福州治疗回来,身体略有好转,就开始看病,直到身体实在承受不住了,才停了下来。由于病重,谢老已经许久没有踏进这间“新”诊室了。义诊用的桌椅、病志簿、药臼、听诊器、酒精灯等工具和药具,已积了一层薄薄的灰,“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还能再用得上这些东西。”谢庆阳说。

谢老收到的锦旗

21年平均每日义诊5人

——近22本病志记录医者仁心

未退休前,谢业成在洛江区河市镇卫生院工作。1993年退休后,谢老并没有和大多数人一样在家享清福,而是做起了义诊。“退休比没退休还忙!”谢庆阳回忆道:“当时每天来看病的人很多,少的时候几个人,多的时候有一二十个,常常需要排队。”

翻开谢业成用旧日历自制的病志簿不难看出义诊室内曾经的热闹景象。每一本病例,谢老用尺子画出表格,记录了看诊日期及病人的姓名、年龄、病症、处方等信息。每一页记录20余位病人,他们有的是本村的村民,有的是在本村务工的流动人员,也有来自周边村镇的,还有不少人来自南安、惠安、永春、德化等地。

“他们大多慕名而来,因此,老先生退休后,每天都很忙,几乎没有休息日。”村老人协会副会长谢长兴说。记者粗略估算了一下,21年来,谢老写下的病志簿共22本左右,一本病志100页,每页可记录20余位病人,这些年来,义诊的病人已超过4万人次,平均每天义诊5人以上。

虽然知道谢老生病了,但是还是有一些村民想找老先生看病。村子里的赵大姐就是其中之一,“我看到灯亮着,以为老先生好多了,就想过来让他帮我看看。”赵大姐是谢业成的“老病号”了,“以前有什么关节炎、妇科病都来找老先生看,他从来没收过一分钱。”得知谢老仍然卧病,赵大姐很遗憾。

谢老在旧日历上记录病人的病历

“不收诊金是多年来的规矩”

——义诊送药每年贴药钱近万元

谢业成的义诊室内,除了几样旧家具和日用品之外,剩下的几乎都是药和医疗器械:药柜里、抽屉里、桌面上……各种各样的瓶瓶罐罐摆放着。谢庆阳说:“这些药品、药具都是老爷子自己花钱买的,有时候遇到家庭比较困难的病人,他不仅不要诊金,还免费送药,一年送出去的药钱都得上万元。”

可实际上,谢业成家庭并不算富裕,记者了解到,刚退休那几年,谢业成一个月的退休金才300元,后来慢慢往上涨,现在一个月也就3000元。而除了义诊送药,谢业成还十分关心村里的公益事业,退休以来,他带头捐款修路、盖祠堂、给村里上大学的孩子每人发300元奖学金……前前后后捐出去40多万元。要知道,这40多万元对于一个并不富裕的老中医来说,可能是他的全部财产。

就算如此,谢业成仍坚持义诊,不收诊金。一些村民执意要给诊金,谢业成婉拒不成就“威胁”:“这么多年的规矩你不知道?你再这样,以后我不帮你看了!”对于这点,谢庆阳坦言:“开始我们都有点抵触,但看到逢年过节总有很多他的病人来看他,和他聊自己的近况。时间久了,我们也能理解了,后来我们会时不时地帮他添置点东西,支持他。”就这样,在家人和亲戚的支持下,谢业成的“规矩”也一直不曾改变。

采访中,来古厝看望谢业成的村民络绎不绝,他们多数曾经是谢业成的病人。虽然有的比谢业成还辈分高,但是大家都尊称他一声“老先生”,并送上最诚挚的祝愿:“老先生,您要好起来!老先生,您一定要活到一百岁!”

【记者手记】

一声“老先生” 几多“不忍”情

在谢业成所在的二甲村,不论辈分高低,村民们都尊称谢老为“老先生”。

一声“老先生”,敬他二十一年如一日施医赠药,如今病重仍心系义诊;一声“老先生”,敬他多年来大公无私,带头捐资为村里修路、修祠堂、修村部;一声“老先生”,敬他捐资助学,每年自掏腰包奖励考上大学的孩子;一声“老先生”,敬他帮贫助困,常常主动找上门去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可如今,“老先生”病重,村民们一声声“老先生”中,除了敬重,还多了几分担忧。

长达二十一年的义诊、多达四十多万元的善款几乎耗尽了谢老的全部心血和积蓄,他心怀一份对世人的“不忍”,始终坚守医者仁心。他不忍拒绝远道求医的病患,所以就算自己病得再重也坚持接诊;他不忍看有难之人求助无门,所以他尽其所能竭力相助;他不忍家乡发展停滞,所以带头修路推动项目……可他却没为自己的孩子留下太多,只是告诉他们——“一切都要靠自己奋斗!”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孟子眼中,这种怜悯体恤他人的“不忍”之心乃是“仁义礼智”的起源,是“性善论”的基础,是“仁政”的根本;而在谢老身上,“不忍”之心则表现为多年义诊的坚持,是毫无保留的奉献,更是以身作则爱的传承!村民亦“不忍”,村民不忍“老先生”受病痛折磨,不忍他的爱心义举中断,他们有的说“老先生,您一定要活到一百岁”,有的说“如果有人需要帮助,只要我做得到一定帮”,还有的说“两年前成立的‘谢业成教育基金会’一定要永远做下去”,他们正以自己的方式延续着谢老的“不忍”,传递着这份大爱。

与“老先生”相伴的这份“不忍”之情,绝非不合时宜的旧时代迂腐思想,而是折射出新时代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之光。我们希望,这份熠熠生辉的正能量,将在二甲村乃至更大范围延续,传承!(信奕 雅莹)

其它热图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