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地名,一段故事
福州地名的命名很大程度上与山、水、年号、祈福祥瑞等地理环境相关,凝聚着福州人的情感记忆,一个老地名就是一段乡愁。作为写在大地上的历史,这些老地名,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国货路,原指横在南公园大门口的一条东西道路。1930年前后,目睹洋货充斥福州市场,致使民族工业破产,一批爱国有识之士奋臂高呼:“提倡国货!”吴养贤先生特在南公园内集资建立“福建国货促进大楼”,陈列国货,鼓呼社会“请用国货”,立碑在路旁,从此,这条不长的街路,定名国货路。
众所周知,八一七路是为了纪念福州解放,1949年8月17日,解放军从这条路进入福州,因此命名为八一七路。
五四路缘何得名?据《福州百科全书》述释,1958年为迎接外福铁路通车,发动青年参加义务筑路劳动建成,故称五四路。
元帅路是鼓西路和杨桥东路相交的一条小路,因为小路上有个田都元帅庙得名。
三坊七巷之一的吉庇巷,在宋朝之前,原名魁铺坊,又称魁铺里。宋朝之后地名几经衍化,先为橘皮巷,后为急避巷,最后才叫吉庇巷。相传古代巷里住着一批来自长乐、福清、连江等拾荒人,他们捡回大量的橘皮,在小巷深处晒干后卖给福州城的各家中药店(即中药陈皮),该巷因此得名橘皮巷。为何又改叫急避巷?一种说法是,宋朝时期南后街附近有一秀才,名叫郑性之,落魄时家贫如洗,靠卖字度日。人们看不起他,多有得罪,待其衣锦荣归,得罪过他的人纷纷躲避,故改名。后为了地名美化,又更名为吉庇巷。
打铁垱、祖庙、蒙古营、旗汛口、孝义巷……一个个老地名讲述着一段段耐人寻味的故事,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老地名和方言是“亲戚关系”,保留有浓郁的方言痕迹。福州八一七北路向南延伸约至南门兜,有两条东西相对的巷口,西侧叫凯凝铺,东侧称下体井。如今,凯凝铺拆迁,变身为乌塔广场的绿地;下体井拆迁,建成了高楼大厦,历史悠久的巷口就这样消失了。
“说到历史悠久的下体井,或许有人会觉得不雅。其实不然。”民俗专家方炳桂告诉记者,下体,福州方言是“下底”的谐音,指高处的底下地方。此处是明代古城墙的墙下地带,下底便指高墙的底下。旧凿一口城下的井,人们汲水称为下底井。后来,城墙之外,成为民居密集的弄巷,地名仍沿用下底井。从口头称为下底井,到书面称为下体井,这显然是流传中音讹所致。凯凝铺也是口头讹传的结果,《榕城考古略》有注:西城边巷,地名凯宁铺。因福州方言“宁”和“凝”字音相近,凯宁铺就变成了凯凝铺。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03-07体现时代变迁保存古音古词 泉州地名:简明城市历史
- 2014-02-05厦门含“马”地名20多个 美丽地方有美丽传说
- 2013-10-22“书香鹭岛活动月”开幕两岸三地名家来厦签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