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3月18日新华网)
改革一声爆竹响彻中华大地,土地可以承包了、人们可以做小买卖了、国家越来越少干预经济了,鼓起腰包的中国人再也不用为吃饭发愁了。然而,中国哲学实在是博大精深,它说万事都有两面性,富裕也是。有钱了,有车了,也就有底气了,请客吃饭如家常便饭,于是,剩菜剩饭也是家常便饭,“打包”那是真是折了面子,你让一张老脸往哪里放?都说“俭以养德”,这俭之不来,德之何在?失了节俭美德的国人便不再是常规的中国人面目,为什么我们的文明经久不衰,都是因为有一鼓气在支撑,这就是道德,而节俭无疑是最亮的那颗星之一。
国家是一年万象四季更新,新时代、新风尚,正如每个新时代一样,旧俗去、新俗立,总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然而,总有一些所谓“旧俗”如影随形,难以割舍,节俭就是其中之一。中国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过上小康生活的人也不过就那么多,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仅仅是能吃饱饭,具体吃什么,还真没到挑剔的时候。那我们就凭什么就抛却“粒粒皆辛苦”的良训而肆意挥霍呢?新时代有新的过法,但滋润我们千年的节俭文化是块瑰宝,不能付之一炬,弃之不用,随着“丢三了四”的人行为越来越多,我们不得不重新拾起节俭这个美好传统,与“奢靡、浪费、铺张”等有违善良风俗的行为斗智斗勇。
对于浪费,国家不会坐视不管,反“四风”就有反奢靡之风,大处着手开好头。国家从制度层面着手反浪费,一连串出台多部反浪费条例,反向推动节俭之风。公车少了、公务接待规格降低了、公费出国不见了,就连国庆都要省着过了,两会期间,集体包车盛行,代表们住房内也没有鲜花果盘了,家常菜成了主角,委员们都自觉践行“光盘”行动......以上自下,上有垂范,下有效仿,这是个好信号,中国好时代,传递中国好声音,节俭办事业,国家当仁不让。
我们生活在“涨”时代,“涨”潮流客观刺激节俭“热”。十年前一千块钱可真能买到很多东西,今天呢,一千块果真是不算什么“大钱”,物价和工资不成比例的增长,反而让国人有一种无形的压力。都是开源节流,面对就业压力陡增的形势,开源无门,倒不如节流来得实在。其实,“涨”时代仅对“假”富人有效,富可敌国、财大气粗之人根本不会把这些放在心上。节俭的人不分贫富,即便有万贯家财,该“抠门”的时候也不会心慈手软。
中国的千年节俭文化,不是朝夕而就,它早已成了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节俭是个文化命题,每个时代都要面对,因为节俭的主体归根结底是人类,道德层次的高低不在于学历,而在于不以俭小为为之的习惯。节俭是个习惯,任何的外来推手都不过是无形压力,如果在骨子里有节俭的意识,愿意为节俭鼓与呼,一切都会变得顺理成章不是问题了。(徐云方)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03-24用好“微媒体” 引领“微文明”
- 2014-03-24井盖“作画” 为文明添彩
- 2014-03-24文明是城市经济的下一个增长点
- 2014-03-24以公务用餐文明引领社会消费文明
- 2014-03-24文明出行 让斑马线真正成为生命的守护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