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思想道德频道> 道德评论 > 正文
只有“内诚于心” 才能“外化于行”
http://wmf.fjsen.com 2014-03-24 15:04  少华 来源:苏州文明网    我来说两句

售价1万多元的相机,拍照却出现黑斑;号称智能安装软件,暗自泄露用户信息;标榜“不含添加剂”,竟使用过期食品原料……一场全民参与的打假晚会如期登陆央视。无论是横跨国际的大公司,还是成立不久的高新企业,只要侵犯消费者权益,都会曝光在众目睽睽之下,这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呵护,更是对市场规则的扞卫。(人民日报3月17日)

在刚刚过去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又有一大批企业和产品被列入黑名单,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了不光彩的一笔。从地沟油、瘦肉精、毒奶粉到农夫山泉二氧化硫超标、“达芬奇”天价家具、味千拉面“骨汤谎言”,年年都曝光,年年却不乏缺少诚信者,难道现代社会,在利益面前,诚信已一文不值?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当我们在经历了“被骗”的阵痛之后,应该反思:究竟是什么让如此众多的企业放弃“道德的血液”?

诚信缺失,有人认为是法律不完善,有人认为是执法不严,有人认为是诚信档案不健全。笔者则认为,上述这些都是客观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企业的道德自觉性不高。市场如布,只要你想钻空子,总会找到缝隙。因此,要想树立诚信之风,必需培育诚信文化,让诚信成为一种道德自觉。只有内诚于心,才能外化于行。只有怀有一颗诚实守信之心,才能时时讲诚信,事事守诚信。诚信不仅是一种法律约束,更是一种道德要求;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一种基本品质。荀子云:“君子养心莫善于诚”。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企业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城市而言,诚信是文明的第一要义,只有讲诚信,城市才能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都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仅诚信之论,先辈们给我们留下的就不知有多少。《礼记·中庸》说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北宋张载的《正蒙·中正》中认为:“诚善于心之谓信。”朱熹提出:“实于为善,实于不为恶,便是诚”。诚信的基本表现是:内诚于心,外化于人,言必信,行必果,不能言而无信。这些诚信文化熏陶出了许许多多诚而守信的中国企业。“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不仅仅是一句妇孺皆知的口头禅,更是人们对诚信文化的传承。张瑞敏上任之初面对64台劣质冰箱,二话没说,抡起大锺砸下去,砸醒了员工,砸出了海尔“中国最受尊敬的企业”桂冠;格力电器“像修炼生命一样修炼质量”,正如董明珠所言“所有的成就背后,所有的责任承担背后,是格力电器秉持的那颗‘诚信’之心,推动企业走向了商业竞争上的‘良性循环’。”正是有了“诚信”的价值基础,格力电器才能将“中国创造”这一“中国梦”完美演绎。

沧海桑田,日有更替,企业百年变迁的历史承载着市场经济许不才的传说。从西方法律契约工企业制度的演化到东方行政嵌入式企业治理的嬗变,东西方的文明都在努力寻找着自己的立身之本—诚信。也许这种求证会成为永远,正像哲学大师们围绕世界本源的争论。因此,我们今天重新拾起诚信话题,心中泛起更多的自然是信仰,对诚信的信仰。培育诚信文化、铸造诚信中国,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才能实现“内诚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实现“天天都是‘3·15。’”(少华)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