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思想道德频道> 道德评论 > 正文
谁来续写“欠18元还3万”的佳话
http://wmf.fjsen.com 2012-09-25 09:09  王攀 来源:华西都市报    我来说两句

温州父子林国梭和林继排的诚信故事成为当地的佳话。49年前,父亲带着患急病的儿子去医院,病治好了,因家里困难被迫欠下18元钱;49年后,儿子攒下3万元,父子俩亲手把这笔欠款“连本带利”地还到医院。而医院又将这笔钱捐给了慈善机构,作为“护肾净血”项目资金,帮助身患尿毒症的病人。

49年前的18元欠账,医院都忘记了,可这对父子却铭记在心。在近半个世纪后,他们以恪守契约的方式——欠18元还3万,坚守着心灵的美好。欠债还钱,几十年不忘,一下子击中了我们内心的柔软处。

谱写“欠18元还3万”的诚信篇章,无疑靠自觉。49年医院已发生万千变迁,那18元的账早不知踪影,假如这对父子不还钱也不会被索要;甚至当这对父子打电话给医院说还钱的时候,还一度被认为是骗子,直到他们一再郑重其事地申述缘由,医院方觉不是玩笑。

欠下的是18元,却因贫困还不起,这也在老人心里埋下记忆种子。老人或许不懂银行利息,但内心有“利息”,在物价比照下,他毅然决定还3万。可还3万,对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并非易事,林家父子却合力还完这笔“债”。对此,医院院长说医院上下备受感动。是的,这对父子不仅感动了医院的人,还打动了更多的人。医院也没有将钱装入腰包,而是转给了当地慈善总会,续写了感动。

毋庸讳言,时下社会的信用高度,并不尽如人意。有学者说,因信用缺失经济秩序混乱造成的无效成本,已占到我国GDP的10%到20%,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5000亿。而征信体系的完善,也成了民众的共同呼声。

当“蒙骗失信”以花哨营销的方式出现,当某些人把重诺寡信作为立身的伎俩,温州这对父子的诚信故事对他们无异于一记耳光,虽说这记耳光,未必能改变社会诚信度的现实走向,但它却是一束美好的光束,足以照亮许多人的精神世界。

礼失求诸野,诚信当然也在其中。温州这对父子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是普普通通的民众;但正是这样来自社会底层普通民众的诚信故事,为全社会提供了一个诚信样本。医院没有将这三万块钱据为己有,而是转手捐给了社会慈善机构,正是对善举薪火的传承。作为常人,我们在感动之余,又能否续写这样的故事,让诚信之花开遍呢?(王攀)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