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父子林国梭和林继排的诚信故事成为当地的佳话。49年前,父亲带着患急病的儿子去医院,病治好了,因家里困难被迫欠下18元钱;49年后,儿子攒下3万元,父子俩亲手把这笔欠款“连本带利”地还到医院。(9月23日《京华时报》)
总有一种感动令人无以忘怀,欠18元还3万元的底层之善更是让人感动莫名。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高调作秀,只有“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道义坚守,并用行为彰显自身的人格与情操。诚然,在财富上他们是贫乏的,但在精神上却是无比高大。诚信,这个社会和个人最基本的素养,因此被演绎到了极致,人格显得高大而突兀。
孔子曰:“人无信不立”、“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即使在当今社会,这也是不变的准则。然而,就是这种朴素而基本的传统品质,在市场经济和商业利益的冲刷下,已经变得越来越珍贵。借钱不还、有钱不还的事比比皆是,恶意欠薪事件高发下,以至于帮农民工讨薪已经成为一项国家行动。在道德加速下滑的情况下,个体对社会诚信保持着天然的怀疑,“我们的社会怎么了”、“社会还有救吗”成了公共表情及挥之不去的阴霾浓罩于心,而纾解这种情感纠结和道德疑虑,需要提振每一个人的“道德信心”,并以此提升整个社会的“诚信指数”。
构建社会诚信,离不开道德的宣教以及榜样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必须让诚信置根于底层,用身边事、身边人为例更具说服力。神仙固然令人羡慕,但食人间烟火更具亲和力和感召力,正是这些触手可及的底层之善,才会让人反求诸己,将心比心,进行道德层面的交流与融合。事实上,相比于社会精英和顶层群体的示范作用,“民间的自觉”和“底层的习惯”让人更加倍感温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可喜的是,欠18元还3万元的底层之善并不是“一个人的舞台”,这是一个数目极为庞大的群体,每天都在演绎着相似的故事,从无人售馍、无人售菜,家人被撞伤后“四拒赔偿”,到层出不穷的“诚信老爹”们,在感动的泪光之中,我们看到了底层的力量,社会的希望。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2-09-24龙海市举办“关爱信用 诚信兴商”知识竞赛活动
- 2012-09-24云霄县药监局四结合扎实开展医药领域诚信兴商
- 2012-09-14林照粤:诚信经营 确保企业的生命线
- 2012-09-12“诚信”要“率先” 知名品牌篡改日期屡禁不绝
- 2012-09-05陈定魁:严把产品质量关 守法诚信
- 2012-09-04泉州老师16年苦寻美国友人安尼生 只为诚信二字
- 2012-08-29全国首批商务诚信建设试点城市已出炉 福州在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