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思想道德频道> 综合资讯 > 正文
社会需要怎样的道德激励
http://wmf.fjsen.com 2010-08-05 09:19  钟一苇 来源: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最近,关于好人好事的两则新闻颇有些意思。其一,杭州一位老太太晨练时不慎落水,82岁的孙老伯奋不顾身将之救起;老太太心存感激,打算登门道谢,但孙老伯要求找媒体宣传一下自己的行为。其二,江苏宿迁出台规定,对“小善”行为(比如看见路人争吵,主动上前劝解)进行累计积分奖励,每月按照每积1分换算100元的比例兑现奖励。

在我们的印象里,做了好人好事,不留名、不求回报才是高尚的标杆,才是可敬的楷模,否则就难免有沽名钓誉、动机不纯之嫌。因此,上面两则新闻出来后,引起了一些议论。批评的人大致是说,要求表扬也好,给予奖励也罢,都会助长投机行为,使道德变得越来越功利。

当然,这样的道德风险不是不存在,要求表扬的人可能是为了出名,多做“小善”的人也许是冲着奖金而去的。但是,对于好人好事,动辄拷问动机、逼视诚心,由此带来的社会后果可能更坏。因为以动机论英雄,往往会过度拔高好人好事的道德标准,使有心做好人好事的人背上心理包袱,从而大大削弱了好人好事应有的道德激励作用。

举两个正反相对的著名例子: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前一个故事说,春秋时代鲁国规定,凡鲁国人看到本国人在他国沦为奴隶,可以将之赎回,费用由国家补偿。子贡赎买了一个奴隶,但他“发扬风格”,拒绝了补偿。世人夸子贡高尚,但孔子却责备子贡阻挡了人们继续赎买奴隶的好事。后一个故事讲,子路救了一个落水者,人家酬谢他一头牛,他收下了。孔子称赞弟子,称以后鲁国救人的人会更多。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