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热评 > 正文
“最关爱民生城市”应该给弱者希望
http://wmf.fjsen.com 2010-07-28 16:09   来源:华商报    我来说两句

民生工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不应该是建了多少绿地广场,而应该是维护弱者最起码的体面与尊严。

7月25日《华商报》 报道,日前,由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和中国劳动学会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城市民生建设调研活动发布调研成果,西安等十个城市荣获“中国最关爱民生的城市”称号。另一条消息是,生前有31年工龄的国有企业工人潘鸿强,6月10日清晨,在车间用一把机床刀挥向自己的脖子,他的遗物之一是一张工资存折,死前存折里只剩下0.46元。

笔者无意刻意将这两条新闻搁在一块儿进行对比,也不想出于某种恶意特地拿这起看起来多少有些极端的个例来给位居“中国最关爱民生的城市”之首的西安抹黑,但我以为,把这两件新闻摆放在一块儿说事,或许能给我们某种有益的警示。

打量潘鸿强的个人或家庭现状,他兴许还不算最困难的。比如,31年工龄,国企职工身份,每月扣除“三金”之外,七拼八凑好歹还有千余元的工资,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可若把老婆、孩子以及起码的社会交往、人情往来等因素加入进来,尤其是将养家糊口、孩子上学、生老病死以及最起码的硬件——住房因素加进去的话,潘鸿强目前能够领到的微薄薪水,不仅维持最基本的家庭生活很难,就更不要说供孩子上大学(军校委培生,一年学费9500元基本上都是姥爷姥姥出)了。 据潘鸿强儿子介绍,“我在南京,每月的生活费都比爸爸一个月的工资高。”这里,笔者不想赘述潘鸿强生前每月入不敷出,父亲死去多年,连块墓地都买不起,骨灰无法入土为安的辛酸,也不想历数厂里福利分配给了他一套90多平方米的房子,却又因无力承担房贷、装修以及添置必要的家具等设施,而不得不最终转让给他人的窘迫与难堪。我想,仅是潘鸿强生前取走银行存折上区区数百元的最后片段就足证潘鸿强窘迫、寒酸到了什么样的地步——2010年5月9日,他取出了90元,卡里剩下4.46元;5月25日发了250元,当天他取了200元,次日又取了54元,卡里剩下0.46元。

据悉,被评为“中国最关爱民生的城市”之一的西安市2008年开始实施“民生八大工程”,仅去年,民生投入就达到了将近130亿元,涉及教育、就业、卫生、社保、住房等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一负责人介绍,最近5年,西安市街头增加了小绿地广场303个,全市四成多的面积都被绿地覆盖了,人均的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了8平方米。

显而易见,“中国最关爱民生的城市”西安推行的民生八大工程说是民生工程,但从相关方面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的介绍来看,这些投入大多侧重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小绿地广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等。但从潘鸿强们的生活状况来看,这样的民生工程,对改善他们的生活,则暂时还没有多大的用处。

由此可见,民生工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不应该是建了多少绿地广场,而应该是维护弱者最起码的体面与尊严。比如,我们的民生工程,至少应该给潘鸿强作为父亲最起码的体面与尊严。

(华商报)


责任编辑:周灵鸿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