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思想道德频道> 综合资讯 > 正文
八旬老翁20年义务接送50名留守儿童上下学
http://wmf.fjsen.com 2010-03-11 10:00   来源:南方日报    我来说两句

□新闻纵深

山区农民的城镇化生存

十九公20年风雨护送路背后,一种农民自发,政府鼓励的小城镇化进程正在各地上演,农民城镇化生存已成趋势。

已经护送了20年,还要护送多少年?

十九公的回答让记者感到意外,“也许送不了几年了,现在不少人都已经开始搬到镇上住啦!”

老人说这话的背景是,类似石门坑村这样的偏远山区村庄发展艰难,越来越多有远见的村民已经想着法子往山下搬迁,搬到镇里,甚至是搬到县城里。

这一做法,也得到了信宜政府方面的鼓励,一种内生与外力同时推动的小城镇化进程正在信宜上演。据了解,当地以农民为主体的劳务输出有20多万人,年劳务总收入达30多亿元。建房成了这些务工者的最大花销,记者在池洞、北界等镇农村看到,新建的小洋楼随处可见。

石门坑全村仅有50亩石头梯田,且十分贫瘠,亩产只有200斤左右。为填饱肚子,村民开始开山造田,轮番作战,但因村庄被大山团团围住,梯田面积仅增加了10亩。

当地政府也认为,对于农村人口占七成以上的信宜,走山区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才是其奔小康的必由之路。当地开始探索“经营城镇”的新办法和新途径,引入市场机制,对小城镇中的土地、市政公用设施等资源进行运营和配置,采取盘活土地、公用设施等资源的办法,以“引农造城”为主渠道,解决小城镇建设资金紧缺的问题,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小城镇建设市场化道路,实现小城镇的自我滚动、自我积累、自我增值。

有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当地已有5万多农民就地从事非农工作,而一直困扰着他们发展的户籍限制,将会得到解决。

其实,早在2003年当地小城镇化起步的时候,有关部门已注意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乡镇企业,把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转移农村人口紧密结合起来。如今,当地仅毛纺织企业就有600多家。

最近,信宜宜居城乡发展纲要新鲜出炉,要求尽快实施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向市区和小城镇转移。


责任编辑: 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