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热评 > 正文
急功近利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敌人
http://wmf.fjsen.com 2010-03-11 09:04   来源:中国网    我来说两句

在中国,公益性文化事业之所以难做,除了主事者的用心和企业家的公心外,还有第三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立法层面的不足。美国有一套财政税收金融的政策措施,确保赞助企业的长远利益。在美国能轻而易举拉到赞助的项目,在中国可能难比登天。

有些发达地区发达的仅仅是经济,文化却未必,那些地区的城乡差别并不表现在房子、车子等物质生活的硬件,而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资源,这些在哪怕是发达省份的农村地区依然异常匮乏。所以,有关配置要向基层、特别是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推进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免费开放。有些地方政府只喜欢做那些有钱赚的行业,却冷落需要花钱的事业,或者说,他们不愿意把大把的钱花在公益文化事业上。很多地方的社区和村庄,农民群众连看书读报的公共设施都还没有,因为图书室、报栏等是花钱的项目,办事者们不能从中持续地捞到好处,所以,即使有钱他们也不办。这就有待于强有力的考核和监督,考核监督的依据应该是有关的法律法规,主体是上级机关、人大政协、纪检监察和普通百姓,内容无非三点:公益性文化设施是否建好完善?是否正常开放?是否免费使用?

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一项新内容是所谓的文化扶贫。现在有所谓的文化扶贫机构和项目,但文化扶贫和经济扶贫不是一回事。经济扶贫是单向的,有一系列认定的标准,你去给扶贫对象一千元钱或一台电脑,主体和受体泾渭分明。文化扶贫要警惕主体的优势感觉和施舍姿态。因为文化并不仅仅是设施设备,甚至并不仅仅是知识信息,还有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所说的精神和灵魂,比如意志,比如信仰。你也许开着奔驰宝马,见多识广,但你的心灵未必比扶贫对象更加纯洁,道德未必更加高尚,信仰未必更加坚定——说不定连信仰都没有。走进西藏的某个家徒四壁的牧民家里,你也许给他们进行物质的扶助,但在精神上,你也许是被他们扶贫的对象。所以,文化扶贫可能是相向的、相互的、互助的社会交往模式。扶贫主体应该保持相当的谦卑姿态和学习精神,如果居高临下,就很难达到扶贫和被扶贫的双重效果,当你想把观念强加于人的时候,他可能连你的物质援助都予以拒绝。


责任编辑: 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