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文化站、灯光球场、室外健身中心等文体场所,成为农民大显身手的舞台;在城市,图书馆、博物馆、艺术中心,一座座精美的文化建筑成为市民的文化家园。
文化品位高了,民众浸染文化的心灵空间大了。
“一个完整、幸福的人,应当有双重的解放:经济是其一,精神上的其实更重要。”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侯露委员深有感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实质是尊重公民的文化平等权,让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将创造新生活。”
文化设施建起来
“送戏下乡”这样的文化大餐只能偶尔让农民过一下瘾,只有基础文化设施建起来,才能解决农民的“文化温饱”问题,使农民文化生活实现“脱贫”。
从中央到地方,都把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工作重点,加大投入,推进各项基础建设。2009年,中央财政对地方各项文化工程投入不断加大,总量达30.59亿元,比2008年增加8.92亿元。“十一五”截止到2009年底,中央财政累计投入63.69亿元,比“十五”增长55.58亿元。
江西省文化厅厅长李玉英代表兴奋地告诉记者,江西第四批扩大内需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的28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今年主体建设要全部完工;剩余的638个乡镇文化站要在今年全部动工建设,按时完成“十一五”规划安排的129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努力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
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正逐渐弥合城乡文化鸿沟。山东省新泰市新汶街道孙村社区党委书记牛宝伟代表告诉记者:“我们村有自己的图书室、文化室,还有精神文明办、和谐办,来我们村的城里人说,‘你们文化生活丰富,可以和城市媲美了’。现在,各级部门都重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此也十分期盼,上下两头都热起来了,农村文化有好戏了!”
“越来越多的农民出过远门,见过世面,见识广了,眼光高了,那些简单乏味的文化活动就变得‘不好看、不好玩’了。”山东省平邑县九间棚村党总支书记刘嘉坤代表说。“这样下去,文化设施就会变成摆设。”
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侯欣一委员表达了他的思考:“目前我国的公共文化建设虽然投入了很大的财力,但其效果仍然还很有限。去年,我们几个政协委员曾经去福建一个乡村调研,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对于政府花大力气建立起来的图书馆,人们似乎并不太感兴趣,反倒是我们带过去的一些通俗读物,村民们很是喜欢。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对于公共文化建设,要了解民众的需求,对症下药;尤其要尊重民众的主体地位,让其在公共文化建设中担当主角,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这样才会有效果,事半功倍。”
![]() |
责任编辑: 陈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