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全国同胞同仇敌忾,美丽平静的苏州也沸腾起来。苏女师向以历史悠久、学风“驯良”闻名于江苏教育界。学生虽被闭锁在高墙深院里,每两周才能出校门一次,但此时她们也按捺不住了。在孙起孟和其他进步、爱国的教师指引下,学生鼓起勇气,冲出校门,手拿小旗,身背竹简,走向街头,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向群众募款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后来,苏女师的好多位学生走上了革命道路,有的去了延安,有的参加了八路军、新四军。当这些青年遭到国民党反动派迫害时,不论她们在校还是离校以后,孙起孟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她们予以保护;当她们行将失业的时候,孙起孟总是想方设法为她们介绍职业,帮助她们参加革命队伍。用“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来表述孙起孟和学生们的关系,并不过分。
他对学生的学习指导,除掉课堂教学和集体讨论以外,还着重采取个别交谈的形式,深入了解各个学生学习中以及与学习有关的种种问题,进行学习方面和思想方面的个别辅导。谈心的机会多了,对各个学生情况的了解也就比较具体和全面,同时学生们也增进了对他的了解和信任。晨操、旅游、运动、演说、竞赛、文娱活动、学生运动等,他都和学生一起参加,成为她们中间的一员。假期来临,有些学生留校温习功课或者准备升学,他照样给她们帮助、辅导。他还利用休假的时间到学生家里进行访问或者应邀作客,深入了解情况,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家庭的积极因素调动、组织到学校的工作中来。后来他在上海创办比乐中学的时候,仍坚持这种主张并且付诸实践。
人们往往把教师比作蜡烛,照亮别人、燃烧了自己。孙起孟多年教师生涯的感受却并不如此。学生在半个多世纪以后,还念念不忘他的教诲。然而,孙起孟却把这珍贵的教育成果和贡献视为“教学相长”的产物。他在一篇文章中说:“我认定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我是她们忠诚的引航员,逐渐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的指导思想。我和学生的年龄相差无几,远不如当时其他一些老师那样年高德劭。学生后来告诉我,她们是经过周密的考查才对我这个新教师寄以信任的。群众的信任、青年的向往,是一种难以估计的巨大力量。依靠它、组织它、运用它、发展它,什么困难都能克服。这是我这样一个从未经过专业培训又无实际经验的教师能够逐步做好教学工作的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他多次反复地这样说过:“如果给我以择业的机会,我提出的第一志愿是当教师。此志不渝,终身以之。”
![]() |
责任编辑: 金婷 |
- 2010-03-09高位均衡,中国义务教育新追求 教师流动应制度化
- 2010-03-08河北邱县:教师给学生送“成长红包”
- 2010-03-08福建中小学新任教师招考方案出台 4月23日—5月6日报名
- 2010-03-04汗水浇灌满园春--龙岩一中教师陈燕玲
- 2010-03-04民办教师从教三十载 罹患恶性淋巴瘤晕倒于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