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养护中的感人事迹真是太多了。
全国交通系统劳动模范陈基旺所负责的泉州西福养护站处在繁忙的泉厦路上。为了事业,这位在养护战线上摸爬滚打了近30年的“老公路”献出了他的全部。长期远离南平老家的他,在父母、妻儿眼中几乎成了陌生人。就连来站里探望他的妻子因长期劳累突发脑淤血送院抢救的生死关头,他也没有离开抢修现场,没来得及和弥留的妻子说上最后一句话。“我们的任务就是保畅通、保安全,养护工作做好了,个人再大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是陈基旺常说的话,朴实,却闪耀着“铺路石”精神的光。
漳州三顺公司付仰潭经理,从一个普通的技术员,到负责300多公里高速公路养护任务的基层一把手,十几个春秋的奋斗与努力,划出了一段绝不平凡的人生轨迹。数年如一日,他像钉子一样扎在路上,“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他深知身先士卒的含义,和工人们一起抡着洋镐干重活,一起蹲在路边吃盒饭,对他来说,选择了艰辛的高速公路养护工作,也就意味着放弃舒适的家庭生活。
正是有了养护人的全心付出和无私奉献,才有了今天路面优良率保持在95%以上、绿化质量名列全国前茅、“畅、安、舒、美”的高速坦途!
管理出效益,创新谋发展。
现代养护,早就告别了扫帚铁锹打天下的老一套,高科技在养护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省高速公路公司舍得花本钱,近年来先进设备的投入就达到了1.8亿元。
高速公路上时常可以领略到“修补王”的风采。这个大家伙把身后的“锅盖”(热处理板)罩在需要修补的路面上,约10分钟,这块路面就被烤得像蛋糕一样松软,加热的沥青料便洒在事先被“锅盖”焐热的坑槽里,经过碾压,不一会儿,经修补后的路面崭新如初,没接缝,不渗水。这样的“修补王”福建省有9台,完全可以满足日常养护需要。
路面多功能检测车也是个高科技的玩意。它往路上一走,依靠伸出的红外线感应探头,就可以收集到路面平整度、路面病害、车辙动态等数据。这些数据被一一存入电脑,为路面大中修、制定养护计划、评定养护质量等提供准确的依据。据了解,这个设备在我国只有少数几辆,而省高速公路养护公司所属的检测中心就拥有1辆。该中心还在继续加大对设备库的更新和完善,包括路面检测车的软件升级改造,引进移动沥青拌和楼、20米桥梁检测车等高端设备,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
通车最早的泉厦、福泉段路面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和交通量剧增的影响下,近年来局部出现了裂缝、凹陷、车辙、坑槽等早期破损病害,通过刻槽灌缝及路面微表处这两项新技术,大大延缓了大中修周期,使这里的路面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保持了良好的平整度,提高了行车舒适性。
![]() |
责任编辑: 陈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