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热评 > 正文
叩问“助人难为乐”现象
http://wmf.fjsen.com 2009-12-07 10:29  陈天宇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南京市民郑先生日前在南京火车站候车大厅里,发现一名孕妇跌倒在地。郑先生上前关切询问这位孕妇,并扶起了她。没想到这位孕妇竟然说是他撞倒的,一旁的“证人”和赶来的丈夫都认定是他的责任,并要求赔偿2000元。赶来的民警从广场监控录像里调阅了事件经过,证明了郑先生的清白。类似的事情,2006年在南京就曾发生过。当时,南京一老人赶公交时跌倒,路过的小伙子将老人扶起送去就医,事后小伙子反遭老人索赔,法院认定小伙子与老人相撞可能性较大,应赔偿老人40%治疗费。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彭宇案”。

其实,这类事近年来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时有所闻。一些好心人帮助了别人,却被受助者、受助者的亲属或周围的人们误解乃至诬陷为肇事者,不仅“没有得到好报”,反而遭遇烦恼甚至冤屈。这类“助人难为乐”现象的发生,对于一个历来提倡助人为乐、好心有好报,憎恨以邻为壑、恩将仇报的民族,对于一个雷锋精神曾经风靡一时、目前正致力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国度,不能不说是一个尴尬。然而,也正是由于这种现象的不断出现,叩问着我们的社会道德、社会良心。

“助人难为乐”现象,无疑是戳向社会道德、社会良心的一把利刃,它残酷撕裂社会道德的伤口。那些受助者的不道德行为,他们的动机,大概是因人而异的。有的或许只是慌乱中的一种误判;有的或许是由于对他人的不信任,认为“如果不是你,你怎会那么好心”;有的或许是昧着良心想获取赔偿;有的可能是设局行诈……然而,不管出于何种原因,产生的后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伤害了助人为乐者,冷了好人的心。如果听任这种“助人难为乐”的事不断发生,难免会产生一种社会心理暗示,它将使不少人在遇到这类事之时先掂量掂量:这事是真的假的?我该不该去帮他?我去帮他有没有可能上当受骗?这样,一件原本好端端的事,就变得让人犹豫再三甚至退避三舍。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原可获得的救助,就在人们这种犹豫或者躲避中失去;不少原可避免的悲剧,就在人们这种犹豫或者躲避中酿成。

这种现象的发生和蔓延,无疑叩问着所有人的道德良心。其实,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先进和落后的差异,就会有善恶的分野,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人都是良善者。作为善良的人们,是不应当因为担心可能遭遇少数缺乏理智、缺乏道德良心的受助者或受助者亲属,就不再助人。因为这种缺德者在人群中不可能是多数,而且这种人的行为也必然会遭到多数人的谴责。如果因为这种人存在而让善良的人们不敢再行善,那才是一个社会的最大悲哀。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为什么近年来,昧着良心,制造“助人难为乐”这类缺德事的缺德之人不断出现?其中深层次的原因究竟在哪里?我们应当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只有找到问题的关键,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才有可能形成。这里,政府的作为,法纪的规约,道德的教化,舆论的引导,民众的参与……都是必须的。我最想说的是,我们抨击那些不道德行为,是为了让正义得到弘扬,助人者得到保护,缺德者有所收敛,而绝不是为了造成一个人人自危、谁也不敢行善助人的局面。


责任编辑: 赵舒文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