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想象,赵玉洁这个文静清秀、脸上总带着微笑的小女孩,竟然被河北志愿者们公认为是“最勇敢的”。作为一名在平武县农业局服务的志愿者,她要参与测土和调查水源情况,需要到全县的每个乡村里去采样。
地震过后的灾区,很多山区道路都毁了,到处是地震留下的累累伤痕。每次进山,她只能沿着群众临时开出
的小路跋涉,在有的偏僻的地方还能看到野猪、毒蛇的踪迹。背着几十斤重的背包,一天要走几十公里山路,她硬是在三个月里,取了六百多个样品,填了两千多张调查表。
“我长这么大都没爬过这么多的山,实在是爬够了。”话虽这么说,但是她还是延长了一年的服务期,继续在灾区的山路上奔走。
在“赵玉洁”们的内心,一种不同寻常的东西,正在悄然滋长着。
在平武中学的“心灵驿站”里,华北煤炭医学院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傅伟林,每天都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现在放松,闭上眼睛。轻轻呼吸,气流停留五秒钟。由于一场我们无法避免的灾难,你朝夕相处的同学离开了你。现在,他就在你的对面,你肯定还有很多心里话要对他说……”
亲眼目睹了老师、同学罹难的惨剧,许多孩子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一有风吹草动,所有的孩子都本能地往外跑,很多人抱在一起大声痛哭,反应特别强烈。”傅伟林说,孩子那种惊恐不安的眼神,他一辈子也忘不了。
像傅伟林一样,在平武学校支教的每名河北志愿者都担起了“心理教师”的角色。
伴着落日的余晖,裴方华和朱敏加入了平通中学舞蹈的行列。在羌族聚居的平通中学,她们用舞蹈帮着孩子们驱散心灵的阴影。去年中秋节,他们带着学生在操场上赛歌、跳民族舞……“到最后孩子们都哭了,说他们很久没有这样快乐了。”说起这事,裴方华落泪了。
一直还把自己当成孩子的张静敏,在南坝小学当了一年级的代理班主任后,忽然感觉自己有了41个“孩子”。课上,带着他们唱歌、鼓励受伤致残的孩子勇敢回答问题重新树立信心;课下,领着他们玩游戏。“只要孩子们露出笑脸,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付出一年,感动一生,获益一生。
在简单的衣橱里,志愿者胡素欣珍藏着三件T恤衫,这是她在灾区志愿服务的见证。在平武,她成为了一名正式党员。“这种经历让我有一种特殊的感受。灾区志愿服务的经历,是我们的一次‘成人礼’。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会选择来。”
在中国,志愿服务是伴随改革开放产生的新生事物。1994年12月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成为目前中国最大的志愿组织。
责编:陈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