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志愿服务
河北志愿者:29个“80后”的成长轨迹
文明风   |  时间: 2009-05-11   |   文章来源: 河北日报
 

    4月26日,在刚刚举行的四川省公务员考试的13万名考生中,出现了十几位河北志愿者的身影。他们在灾区服务近一年后,通过延长服务期、报考当地公务员等方式,选择留下来和灾区群众一起继续共建家园。

  

在平武灾区,这些年轻的“80后”,告别家乡,远离亲人,面对种种不适和满目疮痍,用自己的青春点亮灾区的天空。在受灾严重的乡镇学校、卫生院、镇政府,在与灾后重建息息相关的教育、卫生、农业、防疫等部门,到处都能看到他们阳光快乐的身影。

  在平凡甚至平淡的日子里,他们默默付出,收获成长。

   没电视,没网络,唯一能与外界沟通的是手机

  “手再放低一点,腿蹬上劲……”

  4月30日,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走到南坝中学,记者看到校园围墙外的山坡上,志愿者王成亮正在指导两名“弟子”训练。他们将参加近期举行的绵阳市运动会。

  如果不来灾区,王成亮现在应该是在石家庄的一家知名健身俱乐部里,伴着音乐,在空调的吹拂下,带着人们消闲健身。凭着大学里拿到的国家中级营养师、中级按摩师资格,以及石家庄市跆拳道冠军,去年他在毕业前就获得了这份收入可观的工作。“所有人都曾认为我会最早离开。说一点压力没有是假的,但是来了我付出的是一年,如果不来将后悔一生。工作可以回去以后再找。”为了这个选择,王成亮去年参加了团中央“西部计划抗震救灾志愿者专项行动”,成为我省至今坚守在平武的29名志愿者之一。

  下山时,王成亮特意送记者走了很远。因为,我们是这个小镇少有的新鲜面孔。“没有书籍,没有电视,没有电脑和网络,唯一能和外界联系的就是一个手机。”这是王成亮刚来时写下的一段心灵独白。

  在平武,记者遇到了很多像王成亮一样的青年志愿者:张卫卫已经在石家庄一家医院提前上岗,赵恒签约的单位是唐山建设集团,刘旭是河北大学的一名在读研究生,在南坝小学的张静敏,去年五月已经接到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从千里之外的北国,来到满目疮痍的灾区,所有志愿者共同的一个课题就是“适应”。

  在这里,他们每个人都要学会适应川音川菜,适应灾区枯燥单调的生活,适应身上永远也晾不干的衣服,适应在厕所里用“热得快”烧水洗澡,适应阴冷潮湿的冬天,适应在蜿蜒曲折、险情不断的山路上跋涉……

  在不断的适应中,志愿者们慢慢调整着自己的心态。

 

[1] [2] [3]
 下一页
 
查看文章评论
匿名发表  您在以匿名发表时可以输入昵称
   如果您是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在下面输入的用户名密码。
昵称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