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泉州说年俗】腊月廿四:竹竿绑红绳 筅尘扫晦气
■日期:农历腊月廿四
■民俗:筅尘(又称除尘、扫尘、掸尘)
早报讯(记者 张素萍 通讯员张秀珍)昨日送完神,巧妇和孩子们今天就该打扫屋宇,展开一场年终大扫除啦。这便是闽南地区传承已久的民俗——筅(音xiǎn)尘。
然而,筅尘的时间其实也不大统一,闽南的漳州在“尾牙”即开始,而泉州很多地方是送神后开始的。有趣的是,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理事许月才家住鲤城区浮桥山川坛(即三千坛,今石笋公园),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这里竟然是元旦假日筅尘!
去尘秽净家户 辞旧迎新扫晦气
●陈桂炳:闽台区域民俗研究的知名学者,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泉州师院闽南文化生态研究中心主任
腊月廿四筅尘,去尘秽,净家户,这是传承已久的习俗。所有这些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筅尘表面上看起来是大搞卫生,实际上还有另一层寓意,即扫除家中一切晦气,祈求来年平安。
通俗点说,筅尘就是家家户户进行“卫生大扫除”。打扫屋宇,清洗地板,刷洗床桌椅柜,尤其是灶神所在的厨房,要把烟灰油垢擦洗得干干净净,称之为“洗过年”。
泉州明清旧方志中记载有送神的年俗,但并没有筅尘的内容,可见把筅尘与送神之俗整合在一起,是后来的事。至于筅尘的时间,其实各地并不相同。漳州在腊月十六“尾牙”之后就开始筅尘,民间认为“大拼厝才会富”,而且年前的大扫除一直要进行到大年夜。而泉州许多地方则是送神后才开始筅尘,由于送神后天色已晚,因此筅尘等活或是当夜开始加班,或是当夜稍作休息,次日才起早动手。大家认为送神后,神灵都已离开凡间,这时翻箱倒柜地打扫房内屋外的卫生,就不会“惊动”“冲犯”神灵。
如今,泉州人家一般在冬至过后、送神前后,只要得空就动手,不会在意具体应是哪一天。
奇!旧时浮桥山川坛元旦筅尘
●许月才: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理事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的家乡习惯元旦假日筅尘,也就是1月1日或2日,而非腊月廿四。
我的家在鲤城区浮桥山川坛,也就是大家俗称的三千坛,今石笋公园。为何元旦筅尘?其实是因为,那个年代大人们都忙于工作,只有元旦才放假。闽南有句方言叫“十二月的工,贵过香葱”,说的是腊月的工价高,因此有工作的主妇只能元旦除尘。
不过,元旦除尘可能是山川坛独有的特色,像浮桥古街其他村落的民众就选择不一,但总体都是在冬至过后开始到腊月。
话说到了元旦假期,山川坛家家户户会先把床铺搬出房子,搭设在自家门口,棉被、蚊帐、窗帘、碗盆罐坛等一应物件也摆出来。主妇们再找来一段长竹竿,顶端绑上春稻草,用红绳子捆扎成一根长长的掸子,拿着长掸子清扫屋角房梁的灰尘蛛网。我记得,当时我家里筅尘时,母亲和姐姐洗被单、蚊帐,小弟小妹扛椅凳、砂锅等到溪边,再用春稻草和着溪里的沙子清洗。
如今看起来,虽然把床铺物件全放在家门口,可能会暴露隐私,但当时民风淳朴,乡邻一家亲,邻里之间十分和谐,大家都觉得没什么。有意思的是,这根筅尘的“超长掸子”,得用红绳子绑着,这也是老泉州约定俗成的筅尘习俗。
■筅尘传说
据说,每年玉皇大帝都要派“三尸神”到人间视察,“三尸神”把各家的罪行写在一张纸上,把纸粘在门前的蜘蛛网上,供玉皇大帝视察时察看。后来,这事被人们知道了,大家就想了个好办法,用嫩竹枝叶扎了支长长的扫把,悄悄把粘在蜘蛛网的纸条扫掉,这样玉皇大帝视察时就看不到所记的事了。此后,腊月廿三抑或廿四就成了“筅尘日”。
■其他习俗
沐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而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赶乱婚:过了廿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责任编辑:卓志沐 |
- 2016-02-01老泉州人说年俗:腊月廿三过小年 祭灶送神
- 2015-02-12参与体验让年俗文化更具活力
- 2014-02-27远离烟花爆竹 让年俗服务于健康文明
- 2014-02-27能否暂时牺牲春节“烟花年俗”
- 2014-01-31传承年俗文化 城乡喜过除夕 记者赴各地感受传统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