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从这一天开始,春节正式拉开序幕。祭灶、扫房子、炖大肉、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年、发压岁钱、放鞭炮……这些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构成了过年的仪式感和团聚相守的节日氛围。
年俗是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符号,体现着同根同缘的文化认知和价值认同。在这一过程中,不管是扫房子这样的辞旧迎新,还是祭灶、贴春联、放鞭炮,都反映了人们向往幸福的真诚祝愿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冀;不管是炖大肉、炸丸子,还是守岁、拜年,都体现了亲情间的浓浓爱意和尊崇自然、孝老爱老的礼仪情结。
时迁境移的今天,一些传统的年俗仪式慢慢成为过去时,取而代之的是颇具时代特色的新颖的方式,比如饮食习惯的改变,炖大肉、炸丸子等在很多年轻人那里已不见踪迹,他们更喜欢披萨、汉堡;比如年夜饭有的改在了饭店,缺少了一家人围在一起准备年夜饭包饺子其乐融融的场景;再比如见面拜年的传统被隔空的短信、微信代替,很多人家也不是被节日所困在家里,而是大年初一奔赴各地旅游过年。凡此等等,一些传统的年节习俗正越来越成为一种文化记忆符号,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尽管说年俗的形式和内容在历史的发展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并且还不断进行了丰富和创新,但是基本的准则并没有变,根本的精神也不会变。这就是亲人一起团聚的血脉之根、追求吉祥瑞和之气的美好心愿,是在吃年夜饭、走亲访友中的拜年祝福中体现的。从年俗中可以体会到,过去人们之所以讲求仪式、讲求准备大鱼大肉的年货,很重要的在于物质的匮乏,在于对幸福的向往。今天基本的物质需求已不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主要的目标。再加上家庭成员的“三口化”,家族成员的分散化,这或许成为人们过年形式上的简单化和简洁化的主要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一种进步,但从另一方面讲,对年俗文化却是个很致命的伤害。
有时候可以看到,有的年俗形式已经成为了庙会、游园、节庆等活动中的一种表演项目,甚至到了要靠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能存在的境地。虽然说原汁原味的保持过年的传统习俗很不现实,但是通过一定的过年形式可以体验到过年背后的家庭观念、价值观念,体验到传统文化内在的精神情感和价值自信,以此可以促进家庭和睦、亲朋团结、社会和谐,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情操和向上精神,还是值得参与的有意思的事情。
年俗文化是民族历史的记忆,是民族情感的寄托,它的独特魅力在于让人们获取了无尽的欢乐和永恒的向往。生活给了我们最丰富的生命体验和精神体验,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感受才最真切,记忆才最深刻。年俗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在过年的时候以根植于内心的年俗为主料,以时代的新鲜汤汁为调味品,一顿年夜饭或许更有吸引力。任何时候都需记得,不要等到孩子们问起年俗的滋味是什么味道,才想起翻开记忆的旧纸书。(特约评论员 李永生)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02-27远离烟花爆竹 让年俗服务于健康文明
- 2014-02-27能否暂时牺牲春节“烟花年俗”
- 2014-01-31传承年俗文化 城乡喜过除夕 记者赴各地感受传统年味
- 2014-01-28新罗吃甜食武平烧头香 盘点龙岩各地独特年俗
- 2013-12-30年俗的“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