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花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工艺美术精品,每逢元宵佳节,泉州满街精灯荟萃,争奇斗艳。泉州的元宵节催生出泉州花灯,泉州花灯红火了泉州的元宵夜。
泉州花灯制作起于唐代,盛于宋、元,延续至今。据南安丰州傅姓、黄姓族谱记载:唐僖宗年间,傅实以尚书左仆射衔带兵入闽,驻于武荣,在桃源建唐王宫,按长安结灯的礼仪祝圣天子万年,于是有了桃源点灯的开始。宋代梁克家《三山志》载有“泉州花灯品种色色俱全”;明代谢肇淛所著《五祖俎》中写道“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明代张岱著的《陶庵梦记》曾记载杭州抚台委托泉州府尹和南安知县顾人精制花灯,并夸其灯“穷工极巧”;乾隆版《泉州府志》记载,古代花灯“周围灯火,缘以练锦,缀以流苏,鼓鸣于内,钟应于外”,“灯火三层,蘸沉檀其上,香闻数里矣!”史书的记载说明斯时的泉州元宵夜的花灯盛况、泉州花灯品种之丰富及工艺之精湛已闻名遐迩。
作者:东亚文化之都
作者:台南市文化协会
作者:泉州市文广新局
作者:泉港区人民政府
明清时期玻璃制造业发展,工匠们把玻璃抽成丝,泉州人叫这种玻璃丝为“料丝”。一些彩扎艺人把“料丝”用到花灯制作工艺中,清代陈葆堂的《温陵岁时记》提到“或以五色纸、或以料丝、或以通草,作人物鱼虫,燃以宝炬。”这便是明清时泉州有料丝灯之明证。清朝末年,泉州刻纸大师李尧宝(1892-1983),承继家传刻纸工艺,吸收古典图案纹样,独创李尧宝刻纸图案,并把这种精湛的刻纸技艺应用到料丝灯造型图案中,创作出精美绝伦的刻纸料丝灯,光彩夺目,高贵典雅,使泉州花灯制作工艺和艺术含量产生重大飞跃。
2014年元宵泉州灯会正式亮灯美食、花灯两不误。(记者石勇 摄)
一辆自行车形状的特色花灯非常引人注目。(记者石勇
摄)
众多市民冒雨看花灯。(记者石勇
摄)
众多市民冒雨看花灯。(记者石勇
摄)
美食、花灯两不误。(记者石勇 摄)
有马的花灯最受欢迎。(记者石勇
摄)
中韩日花灯很受市民欢迎,纷纷拍照留念。(记者石勇
摄)
泉州花灯按造型结构分,有人物灯、动物灯、双喜灯、八结灯、卷书灯、芭蕉灯、莲花灯、关刀灯、宫灯、花篮灯、花瓶灯、无骨灯、锡雕元宵灯、绣房灯(包括宝莲灯、玉笔灯)、走马灯、拉提灯等多种款式。论其装饰功能,则有座灯、挂灯、水灯、提灯四种。座灯体积庞大、气势宏伟、造型美观、灯光明亮、设机关走马活动景、山水花草灯和亭台楼阁灯,有的更集光、声、电动于一体,远观近看皆宜,结鳌山灯就属这种灯。挂灯做工精细、色彩鲜艳、图案优美、形态多姿,刻纸料丝灯和针刺无骨灯多属挂灯。水灯制作时采用防水材料,造型独特,安放在水面上,倒映水中,光彩琉璃。提灯,即元宵夜小孩子上街提着的孩儿灯,或模仿十二生肖动物形象,小巧玲珑、星星点点、妙趣横生。
按制作工艺分,泉州花灯有彩扎灯、刻纸灯、针刺无骨灯三类。彩扎花灯的式样丰富,颜色艳丽,是一种最常见的花灯,也是历史最悠久的花灯。由泉州刻纸大师李尧宝首创的刻纸灯不用骨架,全是用刻好图案的纸板拼成,故叫刻纸灯,之后这些镂空的图案内镶上玻璃丝,便成了闻名遐迩的刻纸料丝灯。针刺无骨灯全是用钢针把图案刺出密密麻麻的针孔,再把针孔图案纸块面粘拼成灯,光源从针孔中透出,显得玲珑剔透。泉州花灯造型美观,工艺精湛,透光性好,光彩夺目,有着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装饰价值。
泉州花灯起于唐代,盛于宋、元,泉州花灯是泉州闹元宵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沐浴在祥和瑞气之中,祈望新年行好运的诉求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悠久,在泉州花灯传承、发展史上历代民间花灯艺人起着引领款式新潮流和工艺创新的示范作用,功不可没。泉州花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它集雕刻、绘画、书法、造型、配色、漂染于一身,并以独有的刻纸、针刺工艺和料丝镶装技艺而区别于全国各地的花灯,与传统彩扎花灯共同组成泉州花灯系列,独树一帜,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和审美价值,以及广泛的装饰实用价值。泉州花灯曾先后在台湾地区,菲律宾、新加坡、加拿大、美国等国家举办过大型花灯展,广受欢迎,深得好评。特别是一些华人居住国,每年都有华侨商家订制泉州花灯,在异地他乡庆祝元宵节或中秋节。“泉州花灯”于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代表性传承人】
李珠琴
女,汉族,1941年生,福建泉州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灯彩(泉州花灯)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自幼跟随父亲李尧宝学习绘画、刻纸、制灯等技艺。1957年,到工艺美术厂当学徒,学习刻纸以及无骨刻纸料丝花灯设计、制作技艺,基本掌握了纯手工制灯、刻纸工艺。擅长花灯传统制作,代表作品有《绣球》《双龙戏珠》《玉簪灯》等。其“无骨刻纸料丝灯”更是别树一帜,造型美观、形式多样、品种繁多。从艺几十年来,设计出上百种形象各异的刻纸图案和造型优美的料丝花灯,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展览,广获好评。授艺于李婵娟、黄丽凤,使其能全面深入掌握专业技艺,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展览并获奖。她还收集整理李尧宝遗留的大量花灯草稿和作品实物,编辑出版了《李尧宝刻纸选集》。
蔡炳汉
男,汉族,1929年9月至2012年11月,福建泉州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灯彩(泉州花灯)代表性传承人。擅长针刺无骨灯制作,自成一系,独具特色。他从小耳濡目染泉州民间艺术,1953年毕业于福建师院艺术专修科,在后来的工作中,不断钻研、自学花灯技艺。1978年起,他首创《无骨花灯》,增加了泉州花灯的新品种,还利用空气对流原理制作了动感强的《游鱼灯》,参加历年泉州元宵花灯展,受到了广泛赞誉。其代表作品还有:《众星拱月》《春光一品》《吴宫春晓》等。多次参与国内外大型展览,荣获众多奖项,并曾赴菲律宾、新加坡,我国台湾鹿港等地区制作花灯参加展览,部分作品作为礼品选送法国、日本、加拿大等国。授艺于蔡聪惠、吴冬霞、骆伯霖、郭毅弘,并到泉州艺校美术班授艺,着手整理“无骨针刺灯”的基本结构及制作方法,作为学校教材留给后人。
曹淑贞
女,汉族,1952年3月出生,泉州人,花灯工艺师,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花灯代表性传承人。1966年进泉州工艺美术公司为学徒工,师承已故花灯艺人陈天恩,运用人物、动物彩扎于花灯制作中,擅长扎制“人物彩扎花灯”。她运用染制、电动、加工等技艺,使制作的花灯层次分明,色泽丰富,又增加真实感。曾制作花灯参加历届泉州元宵花灯展,并屡获奖项,其代表作有彩扎“立体花篮灯”,入选2007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先后为美国、加拿大、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及中东地区、我国台湾等地制作多批花灯,2004年,中央电视台四套曾作专题报道。开办花灯制作中心,传授制作技艺于曹氏家族成员,现有能独立花灯制作者20多人。2004年应邀前往金门县立文化中心授艺,培训花灯制作学员60多人。
许谦慎
男,汉族,1942年出生,泉州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花灯代表性传承人。1956年考入原泉州工艺美术社,师从李尧宝学习刻纸和料丝花灯制作,学艺期间得师傅真传进步快,得到领导、师傅及同事好评。精通刻纸、制图、刻工,工具及材料的应用熟练自如。擅长料丝花灯制作工艺,从设计、制图、彩绘均能独立创作,并对新材料创新及应用。自1987年以来,年年制作花灯参加历届全市花灯展览,多次获奖。曾随团赴台湾鹿港,举办泉州传统花灯展,其花灯作品并赴新加坡、加拿大、菲律宾、马来西亚,及台湾金门等国内多个地市参展,均获得好评。作品并参加杭州西湖博览会,荣获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铜质奖。授艺于儿子许经宇、许经洲,热心于泉州花灯的传承和宏扬。
陈晓萍
男,汉族,1958年12月出生,泉州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花灯代表性传承人。深得其父手传技艺,1965年学会扎制花灯技艺的精髓——扎圆圈,1971年,跟随林聪权学习花鸟画以及金石篆刻,1980年师承彩扎师傅杨长生学习刻纸技艺,擅长扎制狮、龙灯、各种动物生肖灯、人物灯等造型各异的彩扎挂灯、座灯。其制作的花灯造型逼真、姿态传神、民族特色浓、透光性强。他在继承传统中力求创新,把刻纸、料丝、针刺手法及电子、遥控、光导纤维等新技术综合运用于花灯制作中,使古老花灯更加绚丽多彩。其花灯作品曾参加市历届灯展,均获佳奖,并曾选送日本、美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北京、台湾等地区参展,受到好评。在泉州“喜庆”公司传授花灯制作技艺,弟子多人。
陈丽玲
女,汉族,1962年6月出生,泉州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花灯代表性传承人。祖父陈克己、父亲陈昌土均为泉州民间工艺名人,受家族传承影响,1977年师从父亲陈昌土,学习花灯纸艺制作,1979年在泉州工艺美术公司学习许多绘画技艺,精通刻纸无骨灯、针刺无骨灯和篾骨灯的制作,并善于将刻纸灯、针刺灯两种技艺相结合,在继承花灯传统技艺的同时,对花灯设计和材质进行大胆创新,其制作的花灯透出时代的特色,粗犷中带有细腻,大气中透出温婉。其花灯作品多次参展元宵泉州灯会获奖,并到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台湾地区参展,得到海内外好评。现自办一个花灯制作工场,从事花灯制作,悉心教授学徒,深入浅出传授美学知识和花灯制作技艺,培养了多名花灯制作艺人。
吴祖祥
男,汉族,1956年8月出生,泉州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花灯代表性传承人,1976年师从兄长吴祖赞学习花灯制作技艺,能制作各种不同类型的花灯,并将新材料新工艺相结合,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把泉州花灯工艺成功应用于大型灯组,独创了近百种工艺花灯和电转花灯灯型,擅长彩扎灯、大型组合灯、刻纸灯等设计制作及大型灯展场地的布置等,作品多次在日本、美国、荷兰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展出,广获好评,并先后为福州、广东、贵州、安徽、新疆、哈尔滨等三十多个省市设计和制作花灯,获得多项奖,曾参加市历届花灯展屡获佳奖。2006年创办了福建省泉州华祥花灯制作有限公司,传授花灯制作技艺给600多个学徒,培养了林亚琼、吴智、吴勇等花灯制作艺人。
杨 铭
男,汉族,1961年3月出生,泉州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花灯代表性传承人。受母亲吴琼瑜制作花灯绝活的影响,从小便自扎花灯当玩具玩,1972年师从泉州民间花灯彩扎工艺师苏培金学习花灯彩扎技艺,很快就可独立制作各种类型的花灯。其制作的花灯创意胜人一筹,造型精巧别致,构图效果美观,色彩搭配合理,在传统花灯彩扎技艺的基础上,融入新科技和新材料,注意声、光、电的有机结合,透光度好,观赏性强,富有时代感。其作品在历届市元宵灯展中多次获奖,并选送远赴欧美、东南亚等国和港澳台地区参展,多次作为民间工艺师赴国外或其他地区展示花灯制作技艺,进行文化交流。耐心施教,细心传授,示范教学,客串讲课,已将花灯彩扎技艺传授数百人。
林守明
男,汉族,1947年3月出生,泉州市鲤城区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花灯代表性传承人。父亲林宗栋一生喜欢画画、雕刻,制作简易的花灯。小时候,在父亲身边看他刻龙头,画龙头,做花灯,耳濡目染,对制作工艺品有了初步兴趣。1963年到工艺公司竹编厂当学徒,工余时间到采扎工艺厂看陈天恩师傅做花灯,留心观察,偷学花灯制作,并开始研究制作花灯,在实践中,不断钻研、改进、创新,制灯技艺也不断得到提高。其制作的刻纸料丝灯首创安装节日灯,五彩光闪烁、光彩夺目,制作的针刺无骨花灯,造型美观,透光度好,色彩多样,多次得奖。其作品还销往港、澳、台地区,深受海外侨胞好评。他重视泉州花灯技艺的传承,悉心传艺于林伟忠、翁剑虹,成绩突出。
李婵娟
女,汉族,1967年1月出生,泉州市鲤城区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花灯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出生于工艺美术世家,1975年随外公李尧宝、后又随母亲李珠琴学习绘画,1979年学习刻纸、料丝花灯制作技艺,深得祖父李尧宝真传,1981年初步掌握家传的李尧宝绘画风格,1983年专职研究刻纸、料丝花灯的设计、制作技艺,掌握了李尧宝制作无骨刻纸料丝花灯的“三性、四要素”和纯手工制灯与刻纸工艺,并不断地创作创新,曾设计出上百种形象优美的刻纸图案和造型优美的料丝花灯。作品曾参加省、市展览,广受好评,屡次获奖。积极参加相关公益活动,展示花灯制作技艺,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已传艺带徒3人。
林伟忠男,汉族,1974年3月出生,泉州鲤城区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花灯代表性传承人。1994年在工艺厂工作期间,利用工余时间跟随父亲林守明学做花灯,得其父技艺真传,1996年开始帮父亲制作花灯,渐渐地掌握了制作花灯的技能,已能制作一些档次高的刻纸料丝花灯、针刺无骨花灯、各种各样的造型座灯、卡通造型灯等,其制作的刻纸料丝花灯集绘画、雕刻、灯光、数学几何、物理力学、料丝折射艺术于一体,形成独特的风格;设计制作的针刺无骨花灯造型独特,透光度好、色彩鲜艳。曾参加历届泉州元宵灯会,获得最佳花灯奖、最佳创意奖、优秀制作奖、优秀作品奖等奖项,获得泉州花灯界好评,2009年其制作的针刺子母灯获省第五届“争艳杯”大赛金奖。已传授黄婷婷、陈紧治、谢树梅制灯技艺,并指导翁剑虹全面掌握花灯制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