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保护不等于产业化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秘书长邱春林表示,市场经济无孔不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应该主张多元化,不是工业化就一定不好,也不是手工业作坊就一定好,当前的非遗名录中有不少项目都属于为别人进行生产的商品生产,与现代大工业其实是相通的,保护主要是基本技术和人文内涵的延伸。
“作为珍贵文化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可以在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中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开发的良性互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吕品田说,但如何既保持传统技艺的流变性又不至于“流失”其核心技术和人文蕴涵,是生产性方式保护需要认真研究和深入探讨的问题。
南京艺术学院研究员、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徐艺乙也表示,在“合理利用”时,“产业化”的提法要慎重。“产业要求有规模有标准,但文化要求个性、要求独特、要求差异”,“做抽水马桶,每个抽水马桶都不一样,是灾难;但做紫砂壶,每把壶都一样,也是灾难”。
“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完全是两回事。”徐艺乙说,产业化要求低成本、大批量的生产,这和手工技艺的生产正好相悖。
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往往会受到供求关系影响,从而出现过度开发甚至完全背离手工技艺原貌的生产行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邱春林就痛心地说,有些白族扎染生产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已经将原本的天然植物染料换成了化工染料,以至于生产基地内充斥着难闻的化工原料味道。
不应以西方标准为标准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面临的困境,除了技术方面的,还有制度方面的。”中国中医研究所所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柳长华说。自近代以来,我国很多学科都是在西方影响下建立起来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如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扬长避短?我们往往是以西方标准为标准,结果越弃越糟、越避越短。“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制度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们自己的一套标准和规范。”柳长华的观点也引起不少与会专家的共鸣。
学者乌丙安表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管理,应有专项管理条例来保障实施,维护代表性传承人的知识产权和权益,维护手工技艺传承机制,严加防范打击借生产性方式保护之名,行以假乱真、粗制滥造、见利忘义之实等一切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为。(来源:东方早报)
责编:林芳斌
责任编辑: |
- 2009-02-12别等到断了"非遗"的"香火"才讲传承
- 2009-02-01诏安"庆源号"纸绸庄重焕生机 被列入非遗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