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上的手工艺技艺
在日前由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论坛”上,不少民俗专家建言非遗传统技艺保护慎提“产业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说,在西方一些后工业化国家,人们已经重新发现了手的价值,最精致的西装都是手工缝制的,最有价值的玻璃都是当场吹出来的,“尽管现代工业生产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现代文明,但是传统手工业也不能弃之如敝屣,我们应当在时代背景下把传统技艺振作起来,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九种非遗保护措施中,除了记忆、存档等之外,还有一条“发展和振兴”,生产性保护就是这一条的体现。在此次非遗保护论坛上,专家认为,这种保护方式主要适用于手工技艺,并非所有非遗类别都可以照搬。
保护不能脱离现实生活
福建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传承人叶启桐说,生产性方式保护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否则,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失去其生命力,成为干枯的标本。
清华大学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冯立昇说:“手工艺不能与现实生活脱离,世界上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手工艺,宋元的瓷器就与唐代的瓷器不同。也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生产性,像钻木取火更多的是表演性。”他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确面临着市场竞争力的问题,如何进行有效的保护,需要在现实实践中进一步探讨。还有不少专家学者指出,生产性方式保护要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不适当的创新很可能产生大问题,有的专业工作者盲目创新,误导了媒体、误导了观众、也误导了管理者,结果自己挖坑自己跳,把传统艺术的发展引向歧途,最终导致文化的“自杀”。要防止和杜绝这种现象。
如何既保持传统手工技艺的“流动性”又不“流失”其技术本体和人文内涵也是专家们关注的焦点。对此,叶启桐认为,在文化已经成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社会,蕴含着多种文化价值和人文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现代工业难以比拟的生命活力。
责任编辑: |
- 2009-02-12别等到断了"非遗"的"香火"才讲传承
- 2009-02-01诏安"庆源号"纸绸庄重焕生机 被列入非遗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