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首页 >
邓国昌:山旮旯里的“大先生”
http://wmf.fjsen.com 2019-09-30 10:42:08 来源:莆田市委文明办 责任编辑:康金山

新雨过后的清晨,有点冷。莆田市涵江区白沙中心小学的老教师邓国昌,像往常一样在操场上锻炼。渐渐地,住校的学生也陆陆续续来到操场。“彦霖,你过来。昨晚还咳嗽不?药吃了吗?”“光智,早上冷,该多穿件衣服。”“正传,不要偷懒,一起来跑几步。”“仁杰,昨晚作业写好了没?”“婷婷,昨天的古诗背了吗?我们一起来背下。”邓老师挥手招来了一个个同学,和他们一起走着、询问着、朗读着……

坚守山区 无私奉献

1960年出生的邓国昌老师,在山旮旯里工作了四十年。那里的老师、学生、家长们,十里八乡认识他的,都称他“阿邓先生”。1980年,他毕业分配到白沙沃东小学任教,之后来到当时最偏远,条件最差的坪盘小学任教。那时土墙校舍低矮、昏暗、简陋,不时有老鼠从裂缝进出,土块土粒漱漱而下,教室里只有一面黑漆刷出来的黑板;木质窄面课桌椅、长凳子凹凸不平,摇摇晃晃。老师一个一个离开了这个学校,调到了条件优越的中心校,甚至城区里。条件的恶劣,挡不住邓国昌坚守山村的执着,他默默留了下来。

渐渐地,原来百来名学生的学校变成了教学点,只有一二年级的十来个学生,教师也只有邓国昌一个。不少人劝作为首批市级骨干教师的邓国昌去完小,有评聘高级教师的希望。可他看到乡亲们着急的面孔、殷切的眼神,一如既往地坚持了下来。

在简陋的教学点里,老师不够,邓国昌一个人包班跨班;没有广播音响,他就用笛子、口琴吹奏《国歌》升国旗;黑板坏了,他买了黑油漆自己刷;课桌椅坏了,他动手修理;屋顶漏水教具不能用了,他自制教具。其间,他设计制作的教具《百以内加减乘除口算转盘》还获得了莆田市第七届中小学自制教具评选三等奖。

细心呵护 关爱学生

与城镇完小不同,教学点工作不单是包班,还要“包天”。邓国昌从早到晚都在学校里。有几个住得远的学生中午带饭在学校里吃。冷天,怕饭冷了,热天,怕饭馊了,邓国昌就逐一帮他们热饭。为了学生的安全,他每天中午都留在学校。赶上采摘枇杷的农忙季节,家长们经常不能准时来接孩子,他总是耐心陪着孩子,直到他们平安回家。他说:“既然选择留下,就要尽心尽责,守好自己的岗位。”

山区的孩子全是留守孩子,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怀呵护。教学点里没有学前班,孩子们到了四五岁,就跟在一年级的班级里“随班”,老师得像母亲一样关心照顾他们。那年,班上有个叫王清的女孩,母亲不幸离世,父亲接受不了打击离家失踪,小小年纪的她和爷爷相依为命。看着王清精神颓丧、吃不下饭,邓国昌一边和她聊天,一边把孙女的牛奶、水果给她,哄她吃喝;每天抽时间陪她做游戏;让家属帮她洗澡、洗衣服,教她梳头。“六一”节,他鼓励王清和同学们一起参加节目排练、演出。看着王清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她的爷爷拉着邓国昌的手说:“真的很感谢你!没想到男老师也会这么细心。”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邓国昌的爱心和付出赢得了人们的肯定和赞誉。学校关爱留守孩子的事迹在省电视台教育频道播放。近几年来,他三次被评为白沙镇优秀教师,两次被评为涵江区优秀班主任,一次被评为莆田市优秀班主任。

老骥伏枥 无怨无悔

2010年,教学点校舍成了危房,学生们被转到中心校入学。他也离开那个洒下多年心血的山旮旯,来到十几公里外的中心校任教。那里条件好了许多,但是他的担子更重了。不管学校把什么班级、什么任务交给他,他从不推辞。有许多老师说:“你是老教师、老校长,该去教副科,轻松轻松几年。干嘛还要那么辛苦,去教毕业班的语文?”他总是一笑而过。在白沙中心校的十年来,他每周都是周日到校,出勤是全校最满的,没缺过一节课;教学常规是全校最扎实的,常常受到区局的通报表扬;教学成绩是一流的,他指导的学生参加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福建省冰心杯作文大赛和莆田市、涵江区各种征文比赛,屡屡获奖;他在乡村学校少年宫指导的笛子组、二胡组活动多次在福建东南台和莆田电视台播出……

他不仅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塑造培养。家长说,能遇到邓国昌这样的老师是孩子的幸运;校长说,学校拥有邓国昌这样的老师是学校的光荣;学生说,能聆听邓老师的教诲,终生受益。现在家长和各个村里的人,提起邓国昌老师,总是竖起大拇指赞他,亲切地称他“阿邓老师”。

谈及即将退休,还在担当重担,坚守山区的教学事业,邓国昌说:“我的岗位就是教书。为了山里的孩子,我愿意用自己的毕生心血默默耕耘,无怨无悔。”

邓国昌老师坚守山坳40年,对山区教育事业全情付出和无私奉献,是老一辈教师的优秀代表。邓国昌老师,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能够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