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城,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巷口派出所社区民警。扎根社区四年多来,他把社区当“家”经营,把群众当“家人”对待,被群众点赞:陈警官这个“家长”当得不简单,我们很满意!他2015年2月被中共漳州市委政法委员会授予全市“十佳警察”;11月被福建省公安厅授予全省成绩突出社区(驻村)民警;2016年5月被共青团福建省委、福建省青年联合会授予福建青年五四奖章;2017年被中共芗城区委、区人民政府评为厦门会晤和党的十九大安保维稳服务保障工作先进个人;2018年4月被漳州市公安局记个人三等功。2018年8月漳州市成立首个以社区民警名字命名的警务室——“云城警务室”。
群众有了“贴心人”
社区群众一有需要,陈云城“随叫随走”,社区群众都说他“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辖区13岁居民小婷总喜欢亲热地叫陈云城“警察爸爸”。入户走访时,陈云城了解到辖区服刑人员谢某的女儿小婷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举步维艰。“前年12月,天气已入冬,眼看其他同学都换上了温暖的冬装,小婷却穿着夏天的短袖。”陈云城看着很是揪心,萌发了帮助小婷的念头。于是他定期到小婷家中走访,主动关心小婷的学习、生活情况,并联系社会慈善机构为她家捐赠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和小婷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工作之余,陈云城还主动走访帮扶慰问困难儿童小婷和特困老人庄文钦、张马可。多年来,他入户结“穷亲”,共帮扶困难户105余户,帮助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13人次。
2013年,小区有名精神障碍患者,发病时经常向路人及邻居投掷石块,还有一名精神障碍患者,发病时还会拿菜刀砍人,居民怨声载道。针对这种情况,陈云城多次走访患者家属,了解患者的病情、现实表现及是否使用强制管控等情况,以全方位掌握患者生活状况,并强化家属提高监管责任意识,督促其定期反映患者现实表现,要求一旦发现患者有危险行为立即与自己联系,确保其行为不失控,危及他人安全。
小区居民感慨地说:“小陈这‘家长’当得不简单,好几年没解决的难题让他一下子解决了,这下小区安宁多了,我们很满意!”
小区有了“正规军”
陈云城所管辖的社区虽地处中心商业圈,但是小区大部分为开放式小区,且外来人员众多,群众安全防范意识不强,盗窃案件多发。
通过走访调查,陈云城发现这些开放式的小区虽有物业,但因物业管理人员较少,无法满足日常巡逻需求。去年5月,在研究小区布局后,陈云城想出了个办法,把辖区内几个小区物业和社区居委会集中起来开了个会,将辖区治安状况和违法犯罪警情进行通报,提议每家物业各出几名保安,和社区志愿者组建一支义务巡逻队,加强小区治安巡防管控。为了提高巡逻队的震慑力度,陈云城积极协调派出所、街道办事处为这支巡逻队配备一部巡逻电瓶车和三辆电动车,巡逻队分组“三班倒”,定期、不定期在社区内轮流开展巡逻,社区治安状况有了明显好转。
小街巷有了路名
陈云城所在的官园、东园社区,地处市区中心商业圈,街巷复杂。2017年初,为开展标准地址二维码登记工作,陈云城走访时发现,自2004年部分拆迁后,官园社区门牌就十分混乱,以“天下广场”为中心分布的4条内街,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给居民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于是,他决定以标准地址二维码清理工作的契机,为辖区内不规范、未命名的街巷统一命名,对门牌重新登记造册。
走访中,陈云城发现民国时期闽南知名爱国人士、民族实业家蔡竹禅的故居位于两条未命名的街巷中。为尊重历史,他提议以“竹禅街”命名,很快获得民政部门批复。从此“竹禅街”“大学甲”这些本就在辖区群众中耳熟能详的地名就出现了。“以前我们寄收快递、叫个外卖,或者有些朋友要来家里,经常因为没有路名而让人找不到,现在方便多了。”住在竹禅街附近的刘先生说道。
多年来,陈云城将自己的满腔热情全部投入社区工作中,入户访查近3万户,发现、捣毁传销窝点15处,解救受困人员200余人,打击处理犯罪嫌疑人21人,化解群众矛盾纠纷400多起,在平凡的岗位上屡创佳绩,从警近20年先后获得“全省成绩突出社区(驻村)民警”“ 共青团福建省委福建省五四青年奖章”“全市十佳警察”“漳州爱岗敬业好青年”“全市优秀人民警察”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