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从沉浸式戏曲演绎到高跷与木偶的“天地对话”,再到大鼓凉伞的战舞重现,诸多非遗项目正以创新姿态闯入漳州广大市民游客的视野。近年来,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持续深化,丰富多元的非遗项目串联起了生活的烟火气,让市民游客在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中感受非遗项目和闽南特色文化的生命力,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实。
漳州古城内,漳州市歌仔戏(芗剧)演出现场火热“破圈”
从“戏台旁边”到“身临街巷”
沉浸式歌仔戏火热“破圈”
在漳州古城内,歌仔戏国家二级演员戴越兴饰演的媒婆刚一亮嗓,尾音里带着的俏皮颤音便吸引了往来的市民游客,形成层层叠叠的观赏人潮,这是漳州市歌仔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新编的歌仔戏《寻缘》的演出现场。与传统戏曲正襟危坐的观演模式不同,表演现场将漳州古城化作天然剧场,让观众从“旁观者”变身“剧中人”。观众在深度体验中被逗得哈哈大笑。剧中男女主角定情后,携手步入观众群中,沿着漳州古城缓缓而行,与举着手机拍摄的游客们擦肩而过,向游客赠送非遗彩扎文创。来自厦门的黄女士带着孩子全程参与,她感叹:“孩子追着演员跑,不停地问我戏里的故事,第一次觉得传统戏曲这么有意思。”
活动在线上同时直播,单场观看人数一度接近4万人,直播间观众互动很热烈。创新尝试的背后,是漳州市对传统戏曲传播痛点的精准回应。“这是歌仔戏在本地的新尝试,希望可以跟群众产生更多的互动,让大家知道歌仔戏也可以很有趣。期待通过这种形式,吸引更多年轻族群关注。”节目编剧、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姿莹说。
从“掌上乾坤”到“全域体验”
创新型布袋木偶戏冲榜突围
漳州“老牌”非遗木偶戏在漳州古城亮点纷呈。漳州木偶艺术表演馆成为热门打卡地。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对木偶的造型设计也进行了创新,不仅保留了传统木偶的精致工艺,还融入了现代元素,使其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团队还根据热门IP“哪吒”创作的木偶戏《哪吒闹海》,收获满堂喝彩。今年各大重要节日期间每天演出6场,上座率均超过80%,达到历史新高。《雷万春打虎》《哪吒闹海》等经典剧目循环上演,引来满堂喝彩。舞台上,LED背景墙根据剧情变化呈现山水、宫廷、市井等场景,打破传统木偶戏舞台单一、静态的局限,让木偶在山水间“腾云驾雾”,在宫廷里“翩翩起舞”。不少观众看完表演,便咨询能否购买相关的人物木偶,因此催生非遗木偶衍生品开发计划,团队考虑结合热门IP发行木偶手办。
图为芗城区石亭塘边少儿高跷队精“踩”巡演成为活动精彩亮点。郑文典 摄
从“云端绽放”到“全球绽放”
青春范高跷、凉伞舞实现代际传承
漳州市的主城区还有一个这几年来非常火的非遗表演项目——踩高跷。它是“云端绽放”的空中奇观,可喜可贺可贵的是,踩高跷的都是“少年郎”,有的还是儿童,才七八岁。几年来,一旦有节假日,这些“高高在上”的孩子们带出他们的绝活,传承非遗。2024年的国庆,他们在古城的踩高跷表演,直接拉满游客的情绪。今年“五一”节日期间,市区林语堂故里文化旅游区的“蕉”个朋友嘉年华上,芗城区石亭镇塘边社区少儿高跷队33名“小哪吒”脚蹬长高跷,红绫翻飞间,脚下是乡村振兴的沃土,头顶是文化传承的苍穹,成为蕉海中最靓丽的风景线。节目还通过CCTV-4中文国际频道直播连线现场,通过全球覆盖的传播渠道,展现闽南文化传承,将这项“空中戏院”绝技推向国际视野。3米高的高跷演员与30厘米高的传统布袋木偶同台对话,形成“顶天立地”与“掌上乾坤”的奇妙强烈反差。这种非遗之间的对话,让市民游客更加直观感受到闽南非遗的包容张力,也让非遗传承在时空中融合并有效发展。
大鼓凉伞舞——战鼓,伞舞,刚柔相容。随着铿锵鼓点划破喧嚣,身着红袍的舞者持鼓而立,彩衣姑娘高举凉伞舞动。鼓点时而密集、时而雄浑,游客跟着节奏拍手,孩童模仿舞者动作,古老战舞有了新的血液。与石亭高跷一样,漳州芗城区的大鼓凉伞,如今的表演人不仅仅是成人,更多的是热情洋溢、热衷于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少年。2009年,大鼓凉伞以“漳台大鼓凉伞舞”之名,入选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过去,游客多为拍照打卡而来,步履匆匆。如今则会为一场古老而现代的戏、一个传说、一位名人而停留两三个小时、一个上午、一个晚上。当歌仔戏唱腔与古城街巷共鸣,当木偶巡游、高跷展演成为日常街头风景,非遗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土壤,成为可参与、可体验、可消费的生活方式,非遗项目的有效注入和全域联动,带动了城市的“烟火气”,加速特色文化传播。这种转变让漳州市从“文化地标”跃升为“文化磁场”,呈现出地方文旅文化体验的无穷魅力。(漳州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