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鹏:扎根稻田的研究生“农民”
http://wmf.fjsen.com 2018-09-28 21:05:02 来源:省直机关文明办

2009年,从四川农业大学硕士毕业后的周鹏来到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工作,从事水稻育种研究。当他看到老专家们,特别是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的老党员们——甚至谢华安院士已经古稀之年,还坚持下田——事事亲为,默默无闻,比农民更辛苦时,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从那时起,他就立誓:要立足岗位做奉献,做一名合格党员,完成老一辈专家的“让粮食产量更高一点,米质更优一点,种田成本更低一点,农民腰包更鼓一点,国人饭碗装上中国粮”的愿望。

育种工作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辛苦活,考验着人的体力、耐力和判断力。水稻抽穗扬花期时间集中且短,为了赶时间每天早晨7点不到就赶到田间准备杂交工作,烫株、剪颖、授粉。水稻喜温,8月、9月做杂交又正值福建酷夏,常常达到37度以上。而水稻开花一般在中午,因此经常需要饿着肚子忙到授粉结束,汗水将工作服浸透,下午再换一套;皮肤被衣服磨烂,红肿,再痛也要坚持。水稻育种就是和农活打交道,很多辛苦的工作农民不愿干:烂泥田农民嫌深不愿意耕,水稻病虫害防治农民嫌危害身体不愿意干,收稻子农民嫌热嫌累不愿意割……每到这时,周鹏就组织科技人员一起干,每一个步骤都亲力亲为。现在,周鹏可以很熟练做好所有的地头活儿,从一个生瓜蛋子变成了老把式,从一个研究生又变成了一个“农民”。

一个新的杂交水稻品种,从杂交、选种、配组、最终审定,顺利的话,需要花上八年到十年时间。因此即使辛苦一辈子,也有可能不会育成一个品种。周鹏用老一辈专家“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清贫,不在意别人的目光”的精神进行坚守。为了缩短繁育时间,周鹏三地奔波:5月,带着从海南繁育的种子回到福州,整理种子、编号分装,又马不停蹄的前往沙县基地进行播种,6月移栽,8到9月忙着做杂交,10月收种。11月,带着种子前往海南,又开始重复同样的步骤:播种、翻土、耕耘、收割。这样的“科技候鸟”生活周鹏已坚持了近十年,每年在家时间不到3个月。才一岁多的孩子刚牙牙学语,就已经会哭叫:“我要爸爸,不要爸爸出差!”周鹏心里很难过,对不起孩子,但是工作不能停,水稻不等人,一旦停下来几年的心血就白费了。

不像其他八零后,周鹏不打游戏,不追时尚,也几乎没有娱乐,生活中几乎只有工作。辛苦的坚守并不能带给亲人多么优渥的物质条件,但他有自己的乐趣:育种能不断给人以希望,站在田埂上看着满田的材料,就像看着自己的小孩子一样,每当看到表现优良的材料,心里就无比的喜悦。有时候这个材料今天觉得很有希望,第二天可能发现不是想要的东西,到另外一个试验点就被淘汰了。但总有新的机会、新的尝试在前方等待他去创新、创造。

周鹏同志传承老一辈育种家南繁精神,助力“中国饭碗”的事迹曾被《福建日报》报道,获得省农业科学院优秀党员称号,主持育成泰优2165、闽标优1093、福稻优727、泰优2328等4个杂交水稻新品种通过福建省审定,杂交水稻泰优2165米质达部颁二级米标准,获福建省第八届优质米评选银奖,丰富了我省杂交水稻品种的类型,为我省杂交水稻发展贡献了青春与力量。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