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海沧区增强群众文化自信 谱写文明创建新篇章
http://wmf.fjsen.com 2018-09-11 17:59:52 薄 洁 张奇辉 来源:厦门文明网

  义务交警上路维护交通秩序。

海沧,美誉在外,不仅美在风景,更美在文明。亮丽的文明底色,让再次荣膺“全省文明城区”称号的新城更具魅力,日益聚焦海内外的目光。

“通过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有力提升城区品质,老百姓更有幸福感,让文明有爱成为海沧最亮眼的名片和新老海沧人的共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暨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动员大会召开后,海沧区认真贯彻落实。谈到新一轮文明创建工作,海沧区委文明办主任李晴说,海沧将进一步强化文明城区创建工作,不断提升常态长效水平,再谱文明创建新篇章。

重长效

文明城市创建贵在坚持

在海沧“门前三包”示范街之一的海富路上,店家门前都挂有一块金灿灿的“门前三包”星级标识牌,上面不仅能一目了然地了解每家店“门前三包”星级评定情况,只要扫一扫牌上的二维码,还能看到举报记录、巡查记录等信息。为了做好“门前三包”的管理,海沧区更注重常态长效,不仅合理配置执法力量,实现划片包干监管,还派出区文明创建暗访团进行巡查暗访,并将发现的问题以《督查通报》的形式进行曝光并督办,责令限期整改。

“僵尸车”整治、强化卫生保洁、完善市政设施建设,每所学校配备“四员”( 学校巡查员、街道网格巡查员、城管巡查员、交警巡查员)着力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推动打造公共文明行为示范路、公共文明行为示范路口……漫步在海沧街头,总能遇见海沧以问题为导向,不断破解难题,推动文明创建出实效的鲜活画面。

“文明城市创建贵在坚持,重在常态长效。我们要着力提升文明城区创建常态长效水平,进一步加大新一轮省级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力度。”针对当前文明城区创建中存在的难点问题,海沧在继续加强每周一次的暗访检查和督查通报的基础上,还将重点针对主次干道、商业街等开展联合整治。李晴表示,他们还将强化与街道、村居的联动,让村居干部、市民群众第一时间发现不文明现象后,能通过畅通的渠道及时反映问题、解决问题,“街道、村居架构起联络网,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做好问题的整改,让‘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这种现象从根本上杜绝。”

重提升

让人们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礼让斑马线,正成为海沧交通文明的一道新风景。海沧文明交通“斑马行动”启动以来,文明交通的因子持续在海沧人心中发酵,谱写着一曲薪火相传的文明礼让之歌。

跃动的“红马甲”,无疑是海沧的最美代言人。小手拉大手,倡导垃圾分类、垃圾不落地,亲子义工家庭争当文明行动派,以自己的行动,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展示最美厦门形象。志愿服务热情,更犹如夏日的骄阳,“点燃”了海沧的大街小巷。

新一轮文明创建工作的大幕已然开启。“我们常说,创建为民靠民惠民,就是要让每个生活在海沧的人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除了着力提升志愿服务常态化、项目化和规范化水平以外,海沧还将继续巩固壮大“海沧两岸义工联盟”,并以此为平台积极培育志愿服务组织和孵化志愿服务项目;同时,着力打造“亲子义工服务日”“小袋鼠行动日”等志愿服务新品牌,每周常态化组织开展相关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不断提升志愿服务的水平和影响。

重融合

增强群众文化自信文化自觉

城市承载文明,文明滋养城市,文化自信才能让城市更有内涵。

近年来,海沧以文明创建为抓手,以学校、社区书院、四点钟学校等为平台,弘扬耕读文化,深化文明内涵,大力发掘和积极培育各类先进典型,认真组织开展各类身边好人评选、善行义举榜等活动,涌现出了道德模范黄美德、中国好人陈雅勤、最美农民陈俊雄、感动厦门人物郑忠平等25位各类先进典型、邹忠普等20位孝道民星及一系列好家风、好家训。

同时,海沧围绕传统文化节日,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群众活动,拍摄《开台王颜思齐》、《海洋赤子——周起元》等大型历史纪录片,举办“耕读在两岸·文明共承传”海峡两岸国学院长论坛、“传家训·振家风”两岸宗亲海沧行等一系列展现海沧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

“大力弘扬社会文明风尚,不断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成为提升城市品质的动力源。”李晴表示,在新一轮文明创建工作中,海沧区将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良家风、传承耕读文化。着力推进现有社区书院的完善提升和新社区书院的加快建设,指导和推动各村居以社区书院为平台,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弘扬优良家风、传承耕读文化和“我们的节日”主题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认真落实《海沧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方案》,在继续巩固提升民俗活动大操大办专项整治活动成果和深化移风易俗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指导推动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提升村居群众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厦门日报 记者 薄 洁 张奇辉)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