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吓花:久病床前有孝媳
http://wmf.fjsen.com 2018-05-04 10:40:47 来源:南平市委文明办

 

董吓花,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一个平凡的农家媳妇;十五年如一日服侍腿脚不便的婆婆(拄双拐8年后改坐轮椅7年),无微不至,从不言弃,无怨无悔,她的孝心感染着周边群众,她的事迹传遍周边村镇,她就是黄墩街道黄墩村小作组董吓花同志。

孝在宽容中彰显博大

董吓花1948年出生在浙江苍南县一个地道的农民家庭,父母老实淳朴、厚道正直,董吓花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在父母亲的教育熏陶下,自幼就是一个懂事乖巧、善解人意、尊老爱幼的女孩。幼年时母亲不幸病逝,1958年父亲与婆婆(继母)蔡春梅组织新家庭,10岁的她随父到黄墩村生活,1966年与继母的儿子大她5岁的苏忠笋结为夫妻,婆婆也是地道的农民,纯朴热情。当时婆婆蔡春梅40岁,性格开朗随和,婆媳关系融洽。婚后董吓花夫妇养儿育女,尽管家境贫寒,但夫妻和睦、家庭和谐。后来父亲去世,儿女长大也娶媳嫁女,一家人依旧其乐融融。然而,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1999年81岁的婆婆蔡春梅因摔倒双腿至残,不仅家里花费了大笔的医药费,而且婆婆从此由一个健康人变成生活难以自理的残废人。婆婆是个急性子,一时难以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常耍性子,发脾气。董吓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生怕婆婆想不开,寻短见。于是日夜陪伴婆婆身边,苦口劝导,耐心疏导,经常对她说“瘫子也要过日子,何况你能行走,我会服侍你。”在儿媳的鼓励劝导下,蔡春梅慢慢摆脱了阴影,树立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走上了生活的正轨。婆婆蔡春梅刚过起双拐的生活时,心理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疑神疑鬼,对谁也不信任,有次邻居办喜酒,在家制土糕点,香气四溢,蔡春梅误认为家里做糕点不给自己吃,很是生儿媳的气,中午不吃饭,生气地揺了轮椅进了房间,董吓花心疼婆婆要是不摔残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误会,心疼婆婆不吃饭,自己轻声细雨劝说没有效果,于是请邻居作了解释,这才解开婆婆心中的结,至今婆媳俩谈起此事,还大笑不止。董吓花用博大的胸怀包容着家庭成员的不足,用孝心敬奉长辈,把一个清贫残缺的家尽心经营得和和美美。

孝在坚持中凸显厚重

自1999年蔡春梅老人摔残,至今已15年,董吓花一直待在婆婆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从不言弃。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蔡春梅老人却是久病床前有孝媳。当初,董吓花既要服侍婆婆,又要带孙子,她不得不天未亮就起床,做好饭菜送到婆婆手上,然后带上孙子,晚上要收拾家务到深夜才入睡,她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任劳任怨。每顿饭,董吓花都要不厌其烦地给婆婆报菜单:今天我做了你爱吃的鸡蛋炒西红柿,还有炒土豆丝。并把馒头放在老人手上,为了老人的走动方便,对于家中的家具摆放从不轻易摆动,如有改变,就是挪个椅子,也要给老人嘱咐再嘱咐。

有一次,孙子为了做作业方便,把一个凳子放在客厅里,做完作业就出去玩了,忘把凳子挪回原地了。婆婆经过客厅时,差点摔到,恰好被董吓花看见扶住了才没摔倒。过后,董吓花抱住孙子,耐心地向他分析这件事的后果和危险,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孙子养成良好习惯,有时做完作业也会摧轮椅陪老人去散步。

每天早上,再忙也不忘给老人端上碗鸡蛋汤。婆婆总是心疼地说:“家里也不富裕,孩子还要上学,吃饱饭就行了,鸡蛋汤就免了。”但董吓花从没有间断过。每天给婆婆打洗脸水、递毛巾、洗衣服都是她的家常便饭。

婆婆常年患风湿关节炎,时不时就要住院,婆婆总是不忍心地说:“家里没钱,拿些药,就不住院了。”董吓花坚决不同意,执意要婆婆住院。婆婆住院期间,她每天伺候完一家大小,步行到医院陪婆婆,给老人送饭按摩身体、擦脸、洗衣、端便盆,从不嫌脏嫌累,还时不时给老人买舍不得给儿孙买的水果、营养品。每次出院时,总不忘给老人买件新衣服,说是有新气。住在同一病房的病友,总是羡慕不已,常有病友对老人说:“你有个好儿女啊!”他们哪知道她比女儿还要亲。婆婆有晚餐喝酒的习惯,董吓花习惯性地每晚备一杯酒;婆婆大小便不方便,便放了一个便桶在墙角,每天一次清洗;婆婆洗澡给备好衣物、洗澡水;吃喝拉撒无一不安排得妥妥当当。十几年来,董吓花很少在外过夜,到十里八乡喝酒,都要赶回家侍奉婆婆,否则心理不踏实。有次内侄婚庆,要到他家帮几天忙,她硬是把婆婆带到了内侄家。儿女相继成人成家,家境日渐宽裕,董吓花为了让婆婆过得舒心,她买了一台彩电放在婆婆床头,替她清寂解闷,婆婆喜欢打麻将,董吓花总是替她邀伴。这些年,家里只要有人有时情绪不好语言上冲撞了婆婆,董吓花劝他们:“家有一老就是活宝,我们也要老呀!”丈夫、儿子们心里暗暗敬佩自己的妻子或母亲真是耐得烦呀!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能坚持。董吓花同志用十几年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她的孝道,印证了她的孝心,展现了一个农村妇女尊老爱幼、淳朴真诚的博大情怀,塑造了一个农村媳妇博爱、仁慈、善良的光辉形象。

孝在传颂中放射光芒

在董吓花的精心照料下,蔡春梅活得有滋有味,虽然96岁了,从拄双拐改坐轮椅,仍然精神矍烁,容光焕发。她逢人就说:“董吓花就是我的好女儿,她是好人,好人有好报呀!”左邻右舍都说没有董吓花的孝敬之心,蔡春梅活不到今天呀!这个家也就不像个家。董吓花的3个儿子和儿媳,在董吓花的感染下,也都十分尊重孝敬阿婆。尊老爱幼成了这个家庭的家风,代代相传,根深蒂固。董吓花孝顺婆婆,敬重婆婆的举动,深受周边群众的好评,也深深感染了周边村民,董吓花的事迹在周边村镇广为传颂,大家在传颂中受教育,在传颂中受感动,在传颂中学习榜样。董吓花有力地倡导了尊老爱老,敬老养老的优秀传统美德,为创建和美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表率,树立了榜样。

董吓花是平凡的,她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没有一鸣惊人的能力。她只是用自己认为“应该做的”思想,指导着自己的行动。但她的影响是不同凡响的,她树立了尊老爱幼的榜样,而且成为新时代妇女的楷模。

董吓花连年被村里评为“好媳妇”光荣称号,今年延平区被评为“好媳妇”光荣称号。笔者相信:在延平区这片热土上像董吓花一样生活在农村,劳动在田间地头,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作着平凡工作的人,以前很多,现在很多,将来会更多。

董吓花说:“我是普通的农民,没什么文化,靠的是没日没夜的辛勤劳动过日子。我的愿望就是希望全家人都能平平安安、和和睦睦的,婆婆就是我的亲娘,我只是做了一个女儿应该做的。”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