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会代表委员驻地,记者采访知识界代表委员时听到一个反映:这几年党的理论武装新意迭出,理论普及形式多样,使党的创新理论走进了百姓心灵,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发挥了“主心骨”的作用。
“理论创新,不仅在内容,也在形式和途径”
本报2月21日刊登的一则“征文启事”,成了 知识界代表委员谈论的一个话题。
这个启事,不仅引人注目地向全社会推荐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组织专家刚刚评出的《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等十本优秀通俗理论读物,而且告知社会各界要在全国范围进行有奖征文,围绕这十本推荐作品谈阅读心得。优秀征文还将在中央媒体择优刊发。
许多代表委员说,这件事很有意义。理论一经为群众所掌握,就会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理论也只有被群众所掌握,才会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而要把党的创新理论让广大群众掌握,就必须创新理论普及的形式。
曾被誉为“高擎科学理论火炬”的全国政协常委许志功,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理论战线的突出代表,深知理论普及在形式上创新的意义。他和他的同事们一道实施的“解扣子、探路子、编集子、育种子、做样子”的政治理论教学模式,已被部队社科研究机构推广。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讲师团还充分发挥网上理论宣讲的优势,利用“宣讲家”网站,将相关精彩宣讲编辑压缩上传,为全市党员干部和网民的理论学习提供了便捷优质的服务。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对于创新理论为什么要普及,理论普及形式为什么要创新,知识界代表委员有许多精彩的见解。
有的代表委员认为,这是实施党的“凝聚力工程”的需要。全国人大常委虞云耀说:“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人们思想和行为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推进党的建设这一‘凝聚力工程’,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群众,用人文关怀温暖群众,用民主纽带凝聚群众,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责任编辑: 徐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