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8月22日讯 将乐县是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县,连续三届荣获福建省文明县城荣誉,2021年被中央文明办确定为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近年来,将乐加强文明乡风建设,加大德治、法治与自治的融合,全县农村呈现比增收致富、比邻里互助、比庭院美化等文明新风尚。
一、“十星户”点亮文明灯塔。“创十星评十户”是将乐率先开展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并使之成为了点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座灯塔。一是激发内生动力。设置“勤劳致富”“移风易俗”等十星创建标准,涵盖村民生产生活,激活家庭这个最小社会“细胞”,让“创星”过程成为激发农村群众自我革新的生动实践。2021年,全县村创评率达94.5%、文明村镇占比达70%,创评活动中涌现出一批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二是实现互融共促。将“创十星评十户”与“六无村”“最美庭院”等活动紧密结合,引导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建后管养,形成争“美颜”的新风尚。由星级文明户调解队参与挂包工作、纠纷调解,有的放矢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解、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近年来,将乐先后荣获“创建无邪教示范县”、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等荣誉称号。三是建立帮建机制。发挥勤劳致富户在资金、项目、技术方面带动作用,建立蔬果、食用菌等基地,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和“三金”(租金、薪金、股金)链接的经营形式。由社会道德户协助脱贫户拓宽就业渠道,巩固脱贫成果,通过自办企业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2021年,全县脱贫户人均年收入17589元,同比增长11.6%;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4%。
1997年,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创评领导小组为“学用科技示范户”挂牌。
二、“乡土味”植入文明基因。将乐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大力培育本土文化,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接中重塑乡村主流价值。一是传播文明乡音。以“擂情茶味+”为媒介,组建“文明风”“小板凳”等7支宣讲志愿服务队,分设135支“擂茶+”宣讲志愿服务分队。创新“擂茶、住村、百姓、直播”+宣讲四种模式,开展送“党的思想、治村心得、致富经验、文明乡风”宣讲活动650场。二是注重文化熏陶。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内涵,创作“带露珠、冒热气、接地气”的南词说唱、“半台戏”等,将文明创建融入“跑马将军庙会”“板凳游龙灯”“忠靖公庙会”等民俗活动,变“单一说教”为“柔性传唱”,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使群众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三是搭建露天讲堂。挖掘本土文化内涵,组织文艺创作者、艺术专业大学生等设计制作与景观相融合、与文化相承接、与欣赏习惯相契合的景观小品、墙绘等作品,利用乡村文化载体进行直观展示,推动道德建设融入美丽乡村建设。
2021年,将乐县乡村讲师团“文明风”宣讲小分队采取“擂茶+”的方式在余坊乡马嘶村开展文明乡风主题宣讲。
三、“领头雁”传递文明温度。将乐发挥群众性组织“接地气”的优势,利用乡贤、“五老”等人员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以文明实践引领乡风文明,传播正能量。一是打造道德高地。建设乡贤文化馆,选树优秀乡贤典型,成立“乡贤议事厅”,让乡贤为乡风建设担任“议事员”,充分发挥乡贤泽被乡里的重要作用。搭建公益平台,每年春节召开捐资大会,助力养老敬老、幸福成长等公益事业,让乡贤的嘉言懿行在农村发挥更强的道德张力。二是开辟共治格局。融合民主法治与传统道德,发挥村规民约乡村“小宪法”的作用,把红白喜事不奢办等写入村规民约,让农村家庭卸下“人情包袱”,有效遏制炫富攀比、铺张浪费等歪风陋习。推选德高望重、热心村里公益事业、作风正派、群众认可的“五老”人员参与“四会”治理,引导村民遵守社会公序良俗。三是汇聚文明暖流。依托全县15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成立星级文明户、移风易俗、巾帼妇女等志愿服务队,开展文明劝导、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救助、疫情防控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农村群众孝善立德、敦亲睦邻,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助力文明乡风。(将乐县委文明办供稿 吴家佳)
2022年,将乐县光明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助力疫情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