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胜(中)为小记者讲解贝雕知识
“看,这些贝壳化石好漂亮!”2月16日,温暖的太阳爬上枝头,冬意盎然的景色照耀在岚岛大地上,平潭海峡民间艺术馆也热闹起来了。原来,艺术馆迎来了一群小记者,他们兴致正浓地参加平潭时报小记者团组织的探寻贝雕文化艺术活动。
学知识 体验文创空间
走进平潭海峡民间艺术馆,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福建映像海坛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平潭贝雕传承代表、平潭贝雕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詹胜老师热情欢迎小记者们的到来,并向他们讲解起平潭海峡民间艺术馆的概况。听着讲解,小记者们对艺术馆的好奇心又“升级”了,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
小记者们兴致正欢,詹胜老师带领着大家开启参观之旅。走过一处处区域展柜,闽台工艺、自然沙画、传统剪纸、民俗物件……琳琅满目的参观展品让小记者们目不暇接。
在一幅数十米长的清明上河图仿真作品前,小记者们停下了脚步。“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创作的北宋风俗画,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詹胜老师介绍说。
“技艺太高超了,太震撼了……”孩子们看到画作上惟妙惟肖的人物和城市细节,不时发出阵阵赞叹。
“展馆里不仅有精湛的贝雕作品,还有各种字画等工艺展品,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场很好的艺术感知之旅,很有意义,让孩子开阔了眼界。”家长李晓淋说。
看着这些珍贵的展品,小记者如同置身于文化艺术空间,参观过程中,小记者们认真听讲、拿着笔记本记录下自己的感想。
“我最喜欢的是贝壳化石区域。这些历经沧桑的贝壳化石太美丽了,我特别喜欢鹦鹉螺。”小记者吴易凡开心地说,在参观中体验到了不同工艺品的魅力,学习到不少历史、艺术等知识,也扩展了自己的视野。
齐动手 制作创意贝雕
在体验区,小记者们被各式各样的贝壳材料所吸引。“太美了!”小记者林昱岑赞叹道,一溜烟跑到桌前,拿起桌上贝壳,爱不释手地把玩起来。她左看看,右摸摸,随即下定决心般点了点头说:“今天就做一朵花。”
小记者在参观艺术展品
小记者林昱岑虽然年龄小,动手制作之前不免有几分犹豫。在詹老师的指导下,她有了自己的制作思路。只见她以圆盘为底,先挑选海螺、扇贝、珊瑚等作为制作材料,再按照自己的创作思路,拿起胶枪一点点将这些材料粘贴在圆盘上,不一会儿,一朵漂亮的花朵模样贝雕作品出炉了。
这是小记者林睿可第二次参与体验贝雕制作。现场,在老师指导下,她发挥想象力,用海螺、白考螺等材料,制作出一幅平潭石牌洋贝雕。“石牌洋是平潭的著名景区地标,而贝雕也是平潭的非遗,用贝壳制作石牌洋贝雕很有意义。”林睿可说。
“现场制作材料很丰富,因此,在选择材料上也费了不少心思。因为有了此前的制作经验,今天操作起来熟练多了。”林睿可说。
看着手中的贝壳材料,小记者林赛维感觉无从下手。妈妈在一边耐心引导:“赛维,我们来制作金鱼吧。”这句话点醒了林赛维,他认真挑选所需的材料,拿起胶枪,认真制作了起来。在詹老师耐心指导下,一只栩栩如生的金鱼诞生了。
小记者在参观艺术展品
金鱼整体模型好了,但总感觉少了点精气神。林赛维认真思索一番后,又精心挑选了两个小贝壳粘在金鱼的眼睛上,这下,金鱼显得更加惟妙惟肖了,林赛维开心地笑了起来。
“这次平潭海峡民间艺术馆之行,让我领略了平潭贝雕文化的魅力,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把平潭贝雕文化传承下去。”林赛维说。
半个多小时的制作学习时间很快过去,小记者们一个个都意犹未尽,不愿离去。他们巧用贝类的天然色泽、纹理形状,经过精心设计,最终一个个花朵、金鱼等作品就呈现在眼前。“自己动手制作贝雕作品后,让我明白,做每一件事情都很不容易,就像制作贝雕时使用胶枪一样,看似简单,但操作起来却很费劲,需要认真细致。”小记者翁梓涵说。
当天,不少家长也一展技能,参与制作了老鼠等动物贝雕作品。“这样的活动真好,生活中很少有机会能制作贝雕作品,不仅激发了孩子创造力,也能感受到贝壳的美。”家长王静说,希望孩子多多参加小记者活动,既能打开眼界,还能积累写作素材,一举两得。
詹胜表示,接下来,将把艺术馆发展成为青少年研学基地,让学生感受美、创造美。
链接
平潭海峡民间艺术馆
平潭海峡民间艺术馆是福建映像海坛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创办的一家集展览、营销、体验与观光工坊为一体的多功能文旅基地。它标志着平潭贝雕由单一化的生产提升为旅游文创产业。
场馆位于台湾小镇32号楼,一层为观光工坊区,二层为参展区、体验区、乐购区、休闲区、研学区。旨在为大众提供具有平潭风、两岸缘、国际范的特色文创空间。同时,也是平潭贝雕省级非遗传承基地、省文联省宣“一县一品”特色文艺基地、平潭贝雕国家级地标产品展示基地和青少年研学基地。
丰富藏品体现在“四个一千”,即为:奇螺异贝1000件、精品贝雕1000件、两岸书画1000件、闽台工艺1000件。
(平潭综合实验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冯荣/文 陈澜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