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首页 > 地方巡礼 > 平潭
福建平潭:传统技艺进课堂 非遗传承放光芒
http://wmf.fjsen.com 2020-08-11 10:43:38 来源:平潭文明网 责任编辑:康金山

image.png

老师和学生展示贝雕作品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沉淀着一座城市的浓厚历史。如何让日渐式微的老手艺重新焕发新生命,在传承中更好地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这是摆在当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教学开始走进平潭的学校课堂,渐渐打通了城市文化印记传承的通道,让孩子们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为培养非遗文化的传承接班人培育丰厚沃土。8月7日,记者走进平潭赛尔双语学校,了解他们是如何将非遗元素融入课堂教学。

古法造纸 心享非遗之美

纸,在日常生活中尤为常见。但对于古法造纸的技艺,相信不少人知之甚少。在平潭赛尔双语学校,古法造纸这种指尖上的千年技艺,被引进了小学部美术校本课。

7日上午,记者来到平潭赛尔双语学校看到,学生们正利用传统技艺制造纸张。只见学生们先把事先准备好的纸浆放入矿泉水瓶中摇晃一番,然后倒入装有清水的水盆里,再往水中加入植物造纸胶,搅拌均匀后,小心翼翼地用木勺将拌好纸浆一勺勺地倒在造纸框内。

在经过静置、晾干后,一张张厚实的纸张在造纸框里成型。有的学生还将日常生活中采摘的家乡植物绿叶等放置在纸张中,制成植物标本。

“这门课,让我体验到了古法造纸的神奇,十分佩服古人的智慧。这也让我明白想做成一件事是十分不容易的,失败并不可怕,只要不放弃,就一定会成功。”来自一年级(2)班学生施奕鸣说。

除了古法造纸,平潭赛尔双语学校还将平潭贝雕这一本土文化元素融入日常的美术教学中。记者采访当天,二年级(1)班的学生李可为正戴着护目镜,拿着锤子敲碎贝壳,认真地准备制作贝雕的材料,看他认真的样子,颇有小贝雕工艺美术师的风范。记者环顾教室四周,这里还展示着学生在日常课堂上制作的中国地图、岚岛麒麟地图、平潭石头厝等精美绝伦的贝雕作品。那些常见的贝壳、海螺等,通过师生们的巧手成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充分展示了平潭本土的地域特色。

“通过这些校本课程,我接触到了平潭贝雕,虽然制作过程遇到不少困难,但看到自己的作品成型时又十分自豪,希望以后能制作出更多具有传统文化元素作品。”李可为说。

渗透教学 烙下文化印记

将传统手艺与美术教学相结合,平潭赛尔双语学校美术教师陈镜如是助推者。

陈镜如表示,作为平潭人,她想利用好传统和地方文化资源,将它们更好地融入美术教学中。“一至三年级,这个年龄段是学生增长见识、接受新事物较为敏感的时候,也是培养兴趣和爱好的关键时期。”陈镜如说,根据不同年龄段,她设计了难易程度不同的课程,旨在让学生学习、接触、熟悉更多优秀的家乡特色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兴趣,促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通过将非遗项目融入小学美术课堂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爱国爱家乡之情,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普及和传承。”陈镜如说。

在采访中,记者得知,平潭赛尔双语学校为学生们开设的一系列创新美术课程,并非源自突发奇想,而是以“传承、创新”为背景,汲取不同美术形式的工艺精髓,结合平潭的地域特色,努力寻求内容之变、材料之变等。据介绍,课堂上,老师不仅会详细介绍这些传统技艺的历史文化,还会亲身演示制作过程。同时,也会让学生课前去搜集制作材料,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手工制作所带来的乐趣。

如何让孩子们体验到传统技艺和文化,又激发对“老底子”事物的兴趣爱好,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培育过程。陈镜如表示,虽然目前还是初期尝试阶段,但会把贝壳工艺课延续下去。下一步,希望学生们能利用当地材料进行创作与联想,让美术课不单单只是绘画,而是能够与身边事物联系起来,发掘更多创新形式。

非遗传承,既要代代守护,也需与时俱进。在现代社会,非遗项目走进课堂,不失为传承非遗的一条好途径,从美术学科渗透,播撒下的非遗种子将潜移默化间塑造每个孩子的文化印记。(平潭时报记者 冯荣/文 陈澜清/摄)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