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首页 > 地方巡礼 > 福州 > 鼓楼区
“遗”见倾心!鼓楼多举措推进非遗传承和创新发展
http://wmf.fjsen.com 2020-06-16 11:46:02 来源:文明风 责任编辑:康金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州评话走进古厝  鼓楼文明办供图

文明风6月16日(通讯员 吴芳)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它维系着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是中国文化之魂,是民族精神之根。为传承非遗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福州市鼓楼区致力于将非遗文化打造成一张城市新名片,多措并举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通过非遗直播,“非遗盛宴”展演、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古厝+非遗+旅游”文旅服务等,让传承之火生生不息,非遗迈向生活,跟上时尚潮流。

全民参与民俗体验 “非遗盛宴”人气满满

三坊七巷古韵悠长,福州市鼓楼区文化馆坐落其中。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一台“非遗盛宴”在这里热闹开场,现场体验活动人气满满。

一边是禅和曲舒缓柔和的旋律,一边是同利肉燕制作技艺有节奏地敲打肉泥,鼓楼区文化馆一层非遗展示厅门口的非遗项目展示吸引了不少游客。走进非遗展示厅,更是精彩纷呈:福州观赏金鱼培育技艺项目带来的福州兰寿憨态可掬,各类文创产品将国潮金鱼融入生活;茉莉花膏制作技艺展位上飘来清香,吸引市民上手体验窨制工艺;手工彩绘玻璃技艺为展厅增添一抹绚烂色彩,香舍手工制香技艺制作的线香让人放松享受周末时光……

台上轮番上演伬艺、闽剧、赵堡太极拳及新三山提线木偶戏,台下观众看得津津有味。新三山提线木偶戏今年入选了鼓楼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林智明唱起闽剧《珍珠塔:夸富》选段,手中操纵着繁多的线,一提一拨间赋予木偶生命和活力。“福州提线木偶历史悠久,在民间流传了400多年。”林智明介绍,在继承的基础上,她专注于将这项传统技艺发扬光大,还与学校开展合作,通过木偶戏教学,让孩子们从小接受闽都文化熏陶。

“非常有趣!茉莉花膏、木偶戏……都是第一次见。”7岁的李建徽跟着家长走进鼓楼区文化馆,意外收获不少文化遗产带来的新体验,家长也连连点赞:“这样的活动让孩子增长见识,也缩短了文化遗产与日常生活的距离”。

非遗走近未成年,文化传承进校园

6月12日下午,莲宅社区以非遗进景区为抓手,普及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开展“非遗保护·走进林纾故居”主题活动。活动现场,小朋友们来到林纾先生局长生活过的地方,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中参观了林纾故居内陈列的文物、照片、文献资料等珍贵文物。这种体验式的活动方式让小朋友们从观众变成参与者,加深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在木雕界,有“中国木雕看福建,福建木雕看福州,福州木雕看象园”之说。6月4日,温泉街道汤边社区党建联盟单位温泉小学开展非遗进校园福州象园木雕参观活动。

该活动由福州艺博园提供了木雕展品,温泉小学老师带同学们参观木雕作品展览,近距离接触木雕艺术。“福州木雕技艺可追溯到唐宋时期,清朝时在福州象园村达到了顶峰。”“象园木雕以刀、斧、凿、锯等传统木工工具雕刻木材,其凿坯、修光、磨光、上色、上蜡、镶嵌等技法极具福州地方特色。”实物相结合的生动有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宣讲,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还引起了孩子们对艺术的浓厚兴趣。

为持续提升校园文化品味,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目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福州木雕(象园),已成为温泉小学的校本课程项目之一。通过与福州木雕近距离接触,借着“木雕艺术”这扇非遗之窗,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了文化自信。

“古厝+非遗+旅游”让文化瑰宝绽放新光彩

让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光彩,福州市鼓楼区举措不断。鼓楼区文体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鼓楼区将非遗评审作为常态化工作,已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九大类60项,包含今年新增的13项。共有52名传承人、13个非遗传承基地,通过多渠道开展活动,让优秀的非物质遗产文化在市民群众中得到传播。鼓楼区还创新“古厝+非遗+旅游”模式,打造富有鼓楼特色的古城文化文物探访线路,为市民游客展示文化遗产铭刻下的历史文脉和古城记忆。

承载着文化基因的古厝,也得到了更好保护和利用。今年,鼓楼区在全国首推四级古厝长制,让古厝保护管理有专人负责、有监管措施、有考核办法、有长效机制。同时开发了鼓楼古厝保护数字化平台,让游客体验AR技术漫游古厝,通过AI地图享受文旅服务。

结合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际,鼓楼区还在镇海楼建设福州古厝展示馆项目。该展示馆项目以《<福州古厝>序》为主线,展现福州古厝的历史文化、地域特征、建筑特色,通过现代科技、文创时尚等元素更好地讲述古厝故事。目前,镇海楼暂时闭园,预计今年10月底正式对外开放。(鼓楼文明办报送 )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