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寻缘,爱在上塘 ——秀屿区举办青年相亲大会 助推移风易俗树新风
http://wmf.fjsen.com 2019-08-07 10:00:48 来源:文明风

月塘镇首例“零聘金”开创本镇移风易俗婚嫁先河   秀屿区委文明办供图

文明风8月7日讯(通讯员 张萍)近日,秀屿区总工会的干部林梅姐很是忙碌。她在为8月7日在东峤镇上塘珠宝城举办的七夕“爱·上塘”相亲大会做各种准备:策划活动方案、做前期的准备工作、收集整理活动报名表等等。虽然忙碌,却是一份甜蜜的事业。

林梅姐告诉笔者,现代城市的男女生活压力大,社交范围窄,种种原因使得单身群体日益扩大。由区总工会主办的七夕“爱·上塘”相亲大会可以为单身青年提供一个婚恋交友的平台,促进单身青年相互了解,结合七夕的传统故事和节日风俗,传承“七夕”的传统节日文化,倡导全区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婚恋观、价值观,传播移风易俗正能量。同时也可以为上塘珠宝交易中心吸引人流量,推广莆田银饰产业。

据悉,七夕“爱·上塘”相亲大会是秀屿区2019“七夕”上塘银饰小镇缤纷季系列活动中的甜蜜一站。活动报名方式有两种:一是线上报名,关注秀屿区职工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点击菜单栏“活动报名”栏目,并按要求如实填写信息,完成报名工作。也可以通过线下报名,分为集体报名和个人报名两种。单位集体报名需提供加盖单位公章的报名表、报名信息汇总表,由单位联系人统一汇总报名;个人报名需携带本人身份证及一张本人近期生活照片到区总工会报名登记。从7月底开始发动报名,到8月1日,已有200多位青年报名成功。此次活动是继2018年国庆节东峤镇首届移风易俗青年联谊活动之后,秀屿区大力倡导“婚事新办”助推移风易俗活动开展的又一生动实践。

近年来,秀屿区持续结合春节或七夕举行移风易俗相亲联谊会,积极为适婚青年提供交友机会、搭建情感交流平台,倡导婚恋新观念,营造婚事新办的良好氛围。值得一提的是,东庄镇连续举办了八届相亲大会,已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今年春节前举办的相亲大会还上了央视新闻联播《中国年里的新风尚》栏目。如今,未婚青年相亲活动已成为秀屿区的金字招牌。

为了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新风尚活动,秀屿区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坚持“六个持续”不断助推“婚事新办”:持续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上加大“婚事新办”宣传力度,引导群众自觉反对高额彩礼、高价聘金、豪华婚车、滥放鞭炮、大办婚宴、恶俗闹婚等不良婚俗;持续开展移风易俗干部挂钩联系村(居)宣传活动,发动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发放《秀屿区移风易俗倡议书》10万多份,引导教育群众树立文明、节俭、健康的婚恋嫁娶观;持续发挥民间文艺社团作用,编排制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移风易俗主题文艺节目或视频,演身边人、说身边事,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东庄镇干部职工与当地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文明小戏《什么叫面子》优酷网观看点击量突破5万人次;持续加强婚姻介绍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对民间媒婆、职业婚介人的管理,为媒人颁发聘书,引导民间媒婆、婚介所规范自身行为,防止高价聘金炒作,哄抬聘金;持续结合春节或七夕举行移风易俗相亲联谊会,积极为适婚青年提供交友机会、搭建情感交流平台,倡导婚恋新观念,营造婚事新办的良好氛围,;认真结合区情实际,持续出台《秀屿区关于治理“高价聘金”推进移风易俗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高价聘金”整治要求,坚持法治、德治、共治、自治并举,引导力和强制力相结合,让群众理性、简朴、温馨办理婚事,不给父母、亲朋、子女增加婚礼经济负担,不给家庭造成因“婚”返贫现象,使群众婚嫁观念明显转变,婚嫁新风尚基本形成,农村乡风文明显著提升,全区“高价聘金”歪风已日渐式微。

这两年,全区不断涌现出婚嫁新风尚的典范:2018年2月8日,月塘镇霞塘村的唐某家嫁女儿不收聘金、彩礼,受到村民们称赞。据悉,两位年轻人是自由恋爱,打算今年结婚,看到月塘镇里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倡导移风易俗、降低聘金,两家商议之后,女方决定不收聘金,积极响应带头移风易俗。

2019年2月2日,笏石镇梅山村郑海新(党员)、郑海山(党员)、郑海峰、郑海南四兄弟积极响应移风易俗的号召,践行婚事新办、喜事简办的原则,在家庭成员的大力支持下,选择办集体婚礼,在同一天共同举办乔迁宴和新婚宴。且四对新人的聘金均低于2万,为家里大大减轻了经济负担。四对新人厉行勤俭节约,弘扬时代新风,为笏石镇乃至全区移风易俗工作树立了典范。

不仅如此,秀屿区还结合区情实际,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高价聘金”和“比阔炫富、大操大办”等民间陋习,上下联动,多措并举,标本兼治,强力推进移风易俗“六事六办”。除了不断助推“婚事新办”外,还着重强力促进“喜事俭办”、全力突出“节事廉办”、力推行“丧事简办”、广泛倡导“神事不办”、引领带动“好事多办”,让文明之花在秀屿大地遍地开花,结出丰硕成果。(秀屿区委文明办供稿)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