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城区举办“巾帼助力乡村振兴 携手共建文明乡风”志愿服务主场活动
http://wmf.fjsen.com 2019-07-10 17:38:49 来源:文明风

 

漳州市妇联主席黄淑红为天宝镇妇联授“巾帼助力乡村振兴”旗帜。  芗城区文明办供图

文明风7月10日讯  7月9日上午,芗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由漳州市委振兴办、漳州市妇女联合会主办,芗城区妇女联合会、天宝镇党委政府、闽南师范大学乡村振兴学院协办,天宝镇、珠里村妇联、漳州市致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办的“巾帼助力乡村振兴 携手共建文明乡风”志愿服务主场活动正在这里举行。漳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调研员林德泓,漳州市妇联主席黄淑红,芗城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张哲青,漳州市文明办副主任刘述冲,芗城区文明办主任姚丽津,天宝镇党委书记沈晓辉等领导,市直、区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及天宝镇群众参加了活动。

在活动现场,漳州市妇联主席黄淑红为天宝镇妇联授“巾帼助力乡村振兴”旗帜,珠里村妇联主席向广大妇女同胞们发出倡议,倡议姐妹同胞们: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做垃圾分类的先行者、传播者和督促者,为我市实施垃圾分类工作贡献一份力量。活动中,巾帼志愿者队伍入户发放《垃圾分类倡议书》,宣传、推广科学、规范、可行的垃圾分类的理念和方法,鼓励、吸引更多的女性和家庭参与到垃圾减量和分类活动中来。同时,活动还设置了以“我爱我家·垃圾分家”乡风文明志愿服务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我爱我家·垃圾分家·从我做起”签名承诺,垃圾分类知识竞答、游戏互动,现场科普,漳州市“最美家庭”故事图片展等形式,让志愿者、群众了解、体验垃圾分类,为垃圾分类工作在农村中推进打下基础,让环保与生活有效结合,共享绿色生活。

活动现场   芗城区文明办供图

近年来,天宝镇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牢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以优秀文化引领乡村文化的前进方向,以乡风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工作。

一是抓机制。建立健全“一约四会”,制定村规民约、“四会”章程和工作制度,分别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引导各项工作的开展。组织村“两委”、全村党员带头签订《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带头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承诺书》,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在镇村两级共同努力下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天宝镇各村全面废除“普渡日”,“抬神”请客等封建陋习,平均每年每户可节约2万元;山美村、天宝村等村“抬神”民俗活动由每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喜事新办,由原来的大办3天改为只办1天;丧事简办,由原来的守孝7天改为1天发丧,白事办酒桌改为四菜一汤管饱,取消歌舞乐队等。逐步转变群众的封建传统观念,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逐步实现民间习俗文明化、移风易俗常态化。

二是抓规划。将乡风文明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与农村产业发展、生态文明、乡村治理工作一同安排、一同部署、一同推进。天宝镇牢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按照“五大振兴齐发力,重中之重抓样板”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12个专项行动,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涌现出一批乡村振兴样板村、示范村。其中:珠里村坚持“1234”的工作思路,以天宝香蕉小镇为载体持续推进天宝香蕉、语堂文化、生态文旅三大产业发展,先后实施农房整治、党建综合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10余个项目。田寮村以打造“连片现代化蔬菜种植基地”目标,实施82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户增产增收。同时,注重洪坑村古村落,茶铺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保护工作,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精神文化活动等多方面描绘乡村的美好未来。

三是抓培育。联合闽南师范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在珠里村共建全市首个“乡村振兴讲习所”,加强乡村振兴战略宣讲;在洪坑村建立鸿湖戴氏家风馆,打造家风家训乡贤文化廉政教育基地;在田寮村建立党建文化馆,古寨红色教育基地,将红色文化以及乡村特色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实现精神文明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结合。

四是抓阵地。在珠里村建设芗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和谐文明、诚信名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家训区、好人好事、移风易俗等主题宣传;建设孝廉文化公园,以“闽南文化”精神为核心要素,宣扬天宝独有的历史元素和文化元素融入公园的建设之中,让群众在休闲娱乐中受到廉政文化的熏陶;在过塘村建设移风易俗主题公园,以“图说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和移风易俗漫画为主要素材,提倡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提倡厚养薄葬,树立文明新观念。

五是抓服务。鼓励热心群众、党员干部、乡贤五老、大户能人参与志愿队伍,以群众视角,用群众语言,着力打造能讲会讲善讲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志愿服务队伍。根据各村实际,组建党员志愿者、平安志愿者、乡风文明巾帼志愿服务队、移风易俗文明劝导队等队伍,踊跃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