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1年,24小时自助图书馆就出现在海南三亚街头,随后逐渐铺开,到2012年11月份,三亚市共建造了18台24小时自助图书馆。然而,记者近日走访三亚市多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发现大部分自助图书馆无人问津,使用率偏低。有市民表示“自助图书馆可有可无”,有的市民甚至不了解24小时自助图书馆。(6月25日《工人日报》)
所谓自助图书馆,就是借阅图书不必跑图书馆,也不受图书馆开、闭馆时间的限制,就像在自动取款机上取钱一样,在街边的一台自助图书馆服务机上,就能完成借书、还书、办理读者证等相关服务。如今,居然出现大部分自助图书馆无人问津,或者是使用率偏低,成了活脱脱的摆设,实在是不应该。
值得一提的是,造成这种尴尬,并非是现代人阅读的冷淡,而是自助图书馆里的藏书量有限,比如一些阅读兴趣比较广泛的读者,喜欢看军事、航空航天类的书籍,可自助图书馆里往往没有。此外,在自助机上只能借3本书籍,图书总价额还不能超过押金总和(100元),以及自助图书馆的架位号对书籍的大小和厚度有要求的原因,导致自助图书馆无法提供尺寸偏小的少儿读物等书籍,种种原因造成了自助图书馆不能满足读者需求,或者读者不愿意使用自助图书馆。
进一步说,造成自助图书馆遇冷,在读者心中变得可有可无,到底还是自助之外缺乏“他助”,缺乏精细的经营和管理,以及缺乏后续的跟进和调整。如今,三亚市图书馆副馆长麦争鸣表示,针对自助图书馆阅量少的问题,图书借阅将由原先的图书总价额不超过押金数额,调整为押金100元和300元的读者证,最多借书数量分别增加到8册和15册,同时后期还将探索移动支付模式,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通过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宣传24小时自助图书馆以提高知名度和使用率。很显然,这是在对症下药,一旦这些工作落到实处,自助图书馆遇冷“症状”便缓解。
应该看到,自助图书馆不仅具有便捷优势,同时市民还对此有需要。满足市民文化生活,这是一件具有相当公益底色的事,不能只计算眼前成本,而应该创新各种工作思路和方法,在服务上做加法,竭力满足。现在,随着互联网发展,以及大数据不断渗透,各类智能自助的经营模式不仅如雨后春笋,还成了未来社会经营发展的趋势。此时,无论是三亚市自助图书馆遇冷与自救,显然都应该触动更多地方经营管理者的神经。
何况,无论是传统的图书馆,还是这种智能化的自助图书馆,都不仅仅意味着是一种建筑形式,而是人们心灵的栖息地,是鲜活的生命体,是城市的文化“坐标”。把自助图书馆经营好,就是在守护一个城市的文明。(泉州市文明办 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