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红色热土红坊镇 传承保护齐发力让红色文化“活”起来
http://wmf.fjsen.com 2019-05-23 10:19:22 赖志昌 来源:龙岩文明网

林淦海展示他拍摄的悠远天后宫里已消失的红军标语。赖志昌摄

  传承保护齐发力

  5月中旬,黄岗小学教导主任简占源带着一群一年级学生踏进了红坊北洋村的黄岗学校。在黄岗人民革命史陈列馆,孩子们簇拥在他的身旁,津津有味地聆听他讲述这里曾经发生的“船巷战斗”革命史。

  黄岗学校的庭院内,静静地竖立着船巷战斗旧址纪念碑。2003年1月,黄岗人民革命史陈列馆在这里开馆,120平方米的展馆分6部分,陈列了从1928年3月至1949年4月原黄岗乡(包括悠远、岭背、黄坑等村)革命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的图片及党旗、枪支、弹药、梭镖、袖章、契约、红军布告等文物。

  今年76岁的饶德文是原黄岗学校校长,1982年他曾在这里执教。“当年这里有初中和小学。”饶德文说,上世纪90年代初,黄岗学校改撤搬迁至新校址黄岗小学,打那以后,这里便空了出来,由于缺乏修缮资金,缺乏专人看管,到2001年左右,黄岗学校部分房屋的房顶破损、墙体剥落。

  退休多年,黄岗学校的命运始终让他牵挂。“不想眼睁睁地看着这些房子就这样倒塌,那太可惜了。”这些年,饶德文和镇离休干部杨发先一起,为这座建筑的保护修缮奔走呼喊。2002年,经协调当地多部门,投入了部分资金对这里进行修缮,并建立革命历史陈列馆。

  “保住了建筑,也就保住了这段历史。”杨发先说,目前,黄岗学校保存现状仍不容乐观,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进一步维护修缮。不过,饶德文和杨发先的愿景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现实。“前段时间,我们已聘请专业的维修团队进行查看,下一步将着手对这栋建筑进一步整体修缮与保护。”红坊镇一名干部介绍说。

  走进龙星村悠远天后宫,在这栋六角式三层塔楼的斑驳墙壁上“工农踊跃当红军”“穷人不打穷人”等红色标语依旧清晰可见。

  “以前,这里随处可见红色标语。”年过六旬的龙星村文化协管员林淦海回忆说,儿时他和伙伴们一起在这里玩耍,墙壁上随处可见红军标语,然而这些年由于年久失修,大量红军标语不断剥落、消失。如今,这里的红军标语仅剩不到20条,林淦海掰着手指头都能数出来。为了留存这些文物,前几年,他用相机抢拍下了部分消失的红军标语。

  为了保护和修缮天后宫以及书写在这里的红色遗迹, 2015年,当地政府部门拨款30多万元,当地村民、乡贤捐资20多万元,悠远天后宫修复计划启动。“当地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林淦海说。这场历时一年多的修复,让这座原本“垂垂老矣”的老建筑重焕生机,借此机会,一些红色标语也得到进一步的修缮和保护。

  “红坊有着深厚的革命历史,我们也着手计划进一步传承和保护当地的红色文化基因。”红坊镇党委书记李建军告诉记者。

在原黄岗学校校址,黄岗小学组织师生参观革命历史陈列馆。赖志昌 摄

  教育后代薪火传

  在东阳村盂坵自然村,一座高耸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静静地矗立在这里,偶有行人过来瞻仰。紧邻纪念碑的是罗陈氏宗祠,土地革命时期,东阳乡苏维埃政府便设在这里。

  盂坵村是革命基点村,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许多革命先辈都曾在这里开展革命活动。据龙岩市博物馆研究院陈炎德介绍,当年因为这里地理位置隐蔽,罗陈氏宗祠曾是苏维埃政府的办公场所,也是当时投身革命人士训练武装的地方。

  在龙岩文化研究会理事陈汉强看来,这座红色祠堂配套建了革命纪念碑,独树一帜。他说,红坊镇300多名烈士中,东阳村的革命烈士有66位,那时人口不到400人的盂坵却有烈士36名,“10个人中就有2人为革命牺牲,还不包括‘五老人员’”。

  2008年,罗陈氏祠堂在原址重建,耗资不菲。“红色宗祠建设,得到了当地村民的踊跃捐资支持,个人多的捐5万元,少的也捐了几百元。”村主任陈文权说,村民踊跃出资,一些华侨也不远万里从海外归来,支持家乡红色祠堂的建设。

  走进红色祠堂,纪念碑底座一侧,用烫金字体镌刻着36位革命烈士的姓名、“五老人员”名单以及“盂坵革命精神世代相传”的题字。每每来到纪念碑前瞻仰,端详叔公陈木生及父亲、爷爷等家族成员的姓名,村民陈学斌的心中总是难以平静。“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作为游击队长的叔公陈木生为了革命,壮烈牺牲;作为接头户的父亲陈椿木,曾冒着生命危险,躲过枪林弹雨,为地下党传送信件、物资……”

  自懂事起,父亲常给陈学斌及其兄弟姐妹讲述当年叔公和自己闹革命的故事。“了解得越多,我就越被叔公、父亲的革命事迹所感动!”陈学斌说,受到他们的感召,自己也入伍当了兵,前些年,他从新罗区扶贫办主任的岗位退休。如今,年过七旬的他也时常像父亲一样,给自己的儿女及孙辈们讲述这段革命历史。“革命历史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永远不能忘!”

  每年的清明节前后,东阳小学的少先队员们都会在老师的组织带领下,前往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缅怀革命先烈,敬献鲜花。“很多孩子都是这些烈士的后代,历史永远不能被遗忘。”东阳小学校长杨锋忠说,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宣传,让孩子更好地铭记这段历史,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在原黄岗学校校址,黄岗小学组织师生参观革命历史陈列馆。赖志昌 摄

  继往开来谱新篇

  走进红坊镇赤坑村,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村道,一栋栋别致小洋房依山而建,红色的外墙格外引人注意。

  提起村子这几年的变化,村民无不交口称赞。“村子越变越美,日子也越来越好了!”说这话时,村民廖小红的笑容挂在嘴角。她说,从2013年建设美丽乡村开始,村里不仅通了自来水,路灯亮了,道路变宽了,自家也从原来的土坯房搬进了新房,过上了好日子。

  赤坑是革命基点村,这里曾涌现出开国将军廖成美等仁人志士。时光流转,岁月变迁,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仍在这里延续。

  “改革开放后,村民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自力更生,开拓进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村支书廖火峰介绍说,自2013年起,美丽乡村建设让村里53户中的绝大部分村民搬进了新房,并配套建设了水泥路、绿化公园等。目前,村里投入260多万元建设党建活动中心、廖成美将军革命事迹陈列馆及村老年活动中心等项目,进行宜居宜游美丽乡村建设。

  除了村容村貌,红坊这片红土地的经济发展也驶入快车道。日前,位于新罗红坊镇的省、市重点项目——龙泰新能源材料科技产业园生产项目一期主体以及配套设备已安装完成,进入最后的扫尾阶段。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120亿元,占地3000亩,主要建设12条新能源材料生产线,预计全面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60亿元,利税33.8亿元。

  “一代又一代红坊人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在这片热土奋勇向前。”李建军说,近年来,红坊镇项目建设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城际快速通道、西外环红坊段全线通车;红田路、华莲西路等重点交通项目实行征迁和施工并举,正在开展分阶段施工;境内坎岭线、倒赤线、下田线等多条农村公路得到重点养护;旧农贸市场交付拆除,新农贸市场投入使用,新旧市场实现平稳搬迁过渡……

  为了更好地发挥红坊镇辖区内农副产品的优势,该镇还重点发展百香果、葡萄、火龙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和果汁、果脯、果冻等农副产品深加工。并在特色餐饮上齐头并进,已打造出“船巷吃鱼一条街”“红坊鸭汤”等休闲餐饮品牌,推动一产“接二连三”互动融合发展。

  经济发展“蹄疾步稳”,一项项亮丽的数据可证:2018年,红坊镇财政总收入完成5984万元,地方财政收入3213万元;3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累计完成总投资32.3亿元,同比增长12%;新上规模工业企业1家;固定资产投资全年累计完成投资额14.9178亿元,人均纯收入达15480元。(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赖志昌 通讯员 温连光 谢小艳)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