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黄岗学校校址,黄岗小学组织师生参观革命历史陈列馆。赖志昌 摄
继往开来谱新篇
走进红坊镇赤坑村,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村道,一栋栋别致小洋房依山而建,红色的外墙格外引人注意。
提起村子这几年的变化,村民无不交口称赞。“村子越变越美,日子也越来越好了!”说这话时,村民廖小红的笑容挂在嘴角。她说,从2013年建设美丽乡村开始,村里不仅通了自来水,路灯亮了,道路变宽了,自家也从原来的土坯房搬进了新房,过上了好日子。
赤坑是革命基点村,这里曾涌现出开国将军廖成美等仁人志士。时光流转,岁月变迁,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仍在这里延续。
“改革开放后,村民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自力更生,开拓进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村支书廖火峰介绍说,自2013年起,美丽乡村建设让村里53户中的绝大部分村民搬进了新房,并配套建设了水泥路、绿化公园等。目前,村里投入260多万元建设党建活动中心、廖成美将军革命事迹陈列馆及村老年活动中心等项目,进行宜居宜游美丽乡村建设。
除了村容村貌,红坊这片红土地的经济发展也驶入快车道。日前,位于新罗红坊镇的省、市重点项目——龙泰新能源材料科技产业园生产项目一期主体以及配套设备已安装完成,进入最后的扫尾阶段。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120亿元,占地3000亩,主要建设12条新能源材料生产线,预计全面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60亿元,利税33.8亿元。
“一代又一代红坊人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在这片热土奋勇向前。”李建军说,近年来,红坊镇项目建设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城际快速通道、西外环红坊段全线通车;红田路、华莲西路等重点交通项目实行征迁和施工并举,正在开展分阶段施工;境内坎岭线、倒赤线、下田线等多条农村公路得到重点养护;旧农贸市场交付拆除,新农贸市场投入使用,新旧市场实现平稳搬迁过渡……
为了更好地发挥红坊镇辖区内农副产品的优势,该镇还重点发展百香果、葡萄、火龙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和果汁、果脯、果冻等农副产品深加工。并在特色餐饮上齐头并进,已打造出“船巷吃鱼一条街”“红坊鸭汤”等休闲餐饮品牌,推动一产“接二连三”互动融合发展。
经济发展“蹄疾步稳”,一项项亮丽的数据可证:2018年,红坊镇财政总收入完成5984万元,地方财政收入3213万元;3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累计完成总投资32.3亿元,同比增长12%;新上规模工业企业1家;固定资产投资全年累计完成投资额14.9178亿元,人均纯收入达15480元。(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赖志昌 通讯员 温连光 谢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