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书法课上,老师在指导孩子握笔。
青礁小学学生成了志愿者,一起美化芦塘书院环境。
公益油画教学课上,学员们认真倾听老师讲解。
古树婆娑,绿水潺潺,闽南传统民居焕发活力;书声琅琅,志愿者身影随处可见,新时代文明实践如火如荼。
2016年12月,福建厦门芦塘书院揭牌,作为厦门市海沧区青礁村村民的公众大学堂,传播耕读文化;2018年12月,青礁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依托芦塘书院成立,统筹村内公共文化阵地资源和志愿服务力量,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在青礁村的开展和传播提供有效载体,贴心服务村民,凝聚村民力量,让他们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落在行动上。
“共建共治共享”的标语,不仅在青礁村的村道上随处可见,也被落实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方方面面。
整合阵地资源 服务凝聚村民
步入青礁村,只见田野绿意盎然,林间铺就绿道观景,一派田园好风光。作为乡村振兴市级重点示范村,青礁村不断推动乡村振兴建设,保留乡村田园肌理和传统文化建筑,打造了芦塘书院、院前大河角、老人会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开设公益培训,开展文娱演出,组织广场舞、篮球等体育活动……青礁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后,立即整合了村内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资源,构建起教育服务、文化服务、体育健身服务等多个平台。青礁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工作人员余芳介绍,实践站还规划将芦塘社一处百年红砖古厝———官宅打造成又一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场所,系统展示青礁村的文化内涵,如科举文化、耕读文化等。
依托这些平台,村民既得实惠又受教益。去年12月,青礁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邀请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画院副秘书长康明义在芦塘书院设立工作室,开展艺术入村的公益培训教学。康明义在青礁村开设的油画、书法、剪纸等课程颇受欢迎,时常满座。
余芳从小喜欢绘画,借这次公益培训,她也学习了油画。“一起画画的时候,你会发现,有的村民天赋极高,很会调色。”她说,培训也是村民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机会。
不仅如此,海沧区老年大学也在青礁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设教学点,推出广场舞、太极等课程。首期一推出,名额就被村民抢光了。日前,布袋戏人才培训班也在芦塘书院广场的舞台上开课,吸引不少村民前来学习操纵木偶,唱上一段三句半。
上惠及老,下育及小。芦塘书院于2016年与青礁小学共建,率先开办“四点钟课堂”,服务青少年的活动不断。青礁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后,延续共建,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习劳知感恩”等活动。此外,芦塘研学营地也正逐步成形,作为校外延伸平台,它将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带领青少年亲近自然,以实践感悟耕读。
统筹志愿力量 推动乡村振兴
家住书院旁,人为书院忙。蔡胜义和黄丽英夫妇的住宅坐落在芦塘书院边上,书院成立之初,基础设施不甚完备,蔡胜义夫妇主动为书院提供场所,进行学生点心或是活动食物的烹饪。两人积极参与到书院活动中,久而久之,黄丽英成为“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助力芦塘书院活动的开展,而蔡胜义也成为“爱心爸爸”志愿服务队的一员,维护书院及村庄的整洁。
青礁村不少村民同蔡胜义夫妇一样,积极参与到村庄建设及活动的开展中。经时间积淀,人员固定,队伍也随之成立,由此建成了不少志愿服务队。青礁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之后,统筹村内的志愿服务资源,保留、整合部分志愿服务队,建立了7支志愿服务队,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推动作用。
“‘爱心妈妈’会教孩子做些小点心,‘爱心爸爸’参与村庄建设、维护村庄整洁,各有分工。”黄丽英告诉记者,“村民们热热闹闹地在一起,可以做一些帮助他人、美化家园的有意义事情,我觉得很开心。”
前阵子,“乡村振兴靠大家志愿服务我先行”等关于志愿服务的讲座在芦塘书院开讲。凝聚7支志愿服务队的合力,青礁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理论宣讲、卫生健康、文体娱乐、环境保护等为切入点,常态化开展各项特色志愿服务活动,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助力乡村振兴。
日前,芦塘社村民林亚花直接让出了2000多平方米的土地,用于村内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村民颜寿南也以党员身份为使命,作表率在自家先行完成“平改坡”,推动“平改坡”在全村的落实……“我们参与了,村庄就变了。”青礁村村道的围墙上,可以瞧见不少这类体现“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标语,得益于新时代文明实践在村里的推广。这些标语不只停留在书面,也落实到了村民的行动中。
青礁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青礁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依托芦塘书院成立之后,统筹村内公共文化服务阵地资源,开辟了院前大河角、老人会活动中心等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此外,集中村内的志愿服务力量组建了党员志愿服务队、老年大学服务队、妇联志愿服务队、青年志愿服务队等7支队伍,开展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文化教育、艺术培训等。
实践站成立以来,举行了30余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惠及1000多人次。(海西晨报 记者王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