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地绿水更净 龙岩市创新举措阔步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http://wmf.fjsen.com 2019-04-19 16:36:22 王尚华 郭亦斌 施薇 来源:龙岩文明网

长汀县策武镇南坑村航拍图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也是龙岩发展的一道亮色。

  暮春之际,草长莺飞,杂花生树。这个季节行走在闽西大地,只见山城处处春潮涌动,城展新姿人展笑颜,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美好景象一览无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龙岩市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点到线到面,从天空到山头到水域,从治理环境到产业发展到群众致富,从理论到实践到实效,全市人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创造了一系列成功做法,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绿色发展路子。

  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4月5日,恰逢清明小长假、踏青好时节。在长汀汀江国家湿地公园,万千游客蜂拥而至,来此赏景拍照。带着家人从龙岩城区开车过来游玩的郑洪杰说:“就是不想辜负这大好春光和美丽景色。”

  “梧桐生矣,凤凰来栖”,今日的长汀山清水秀、美丽富饶,吸引游客慕名而来。但当地人们却深知良好生态来之不易,没人会忘记几十年来艰苦卓绝的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进程。作为曾经全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早在上世纪40年代,福建长汀就与陕西长安、甘肃天水一起,被列为当时全国三个重点水土保持试验区。过去,在河田、在策武、在濯田、在三洲……一座座大山沟壑相间、满目疮痍。据1985年遥感普查,长汀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31.5%。

  一首民谣道出了水土流失给长汀带来过的创伤:“晴三天,尘满面,雨三天,泥满田,水淹火烤到哪年?”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届省委、省政府接力关怀和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下,长汀人民筚路蓝缕、艰辛奋斗,摸索出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24字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并经过一代代接续奋斗,终于让昔日濯濯童山披上了绿装。

  面对今天美丽的生态家园,长汀人民尤其感恩习近平总书记为推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倾注的心力。在福建任职期间,习近平曾5次考察长汀;到中央任职后,他又就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两次作出重要批示,指出“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点上,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近年来长汀县积极打造“长汀经验”升级版,特别是今年以来,结合贯彻落实省委要求,全县上下加快推进精准治理、深层治理,确保水土流失治理取得全胜。

  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关怀厚重如山,对持续推进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起到决定性作用,更深深激励着闽西人民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方面不懈奋斗。这些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生态环保作为“一把手”工程,加大力度治山治水治大气,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养猪业污染治理、小流域水环境整治、工业污水治理、城乡污水垃圾治理、淘汰黄标车、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等系列生态环保攻坚行动,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8.9%,2018年9月、11月份82条小流域全部消除劣五类水质,今年一季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100%。天蓝、地绿、水净的龙岩,让全市人民的归属感、幸福感和获得感明显增强。

  村庄美了,腰包鼓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2001年,龙岩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武平县出台了全国第一份林改规范性文件、颁发了全国第一本林权证,创造了林改的“武平经验”。

  林改18年,成绩斐然。林改前,林农没有收益权,乱砍滥伐事件屡禁不止。林改后,林木成了资产、林地能流转、林权证可抵押贷款,林农把山当田来耕、把树当儿来养。在全国林改策源地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林农说:“林改,改出了绿水青山、改出了金山银山,让村庄变美了,村民腰包变鼓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4月15日,捷文村村民李广军又来到自家的林下灵芝基地打理。他突然来了一句:“有了惠林卡这个及时雨,我们林农发展生产更有信心了!”原来,李广军的林下灵芝基地是通过申请惠林卡贷款兴建的。

  早在2017年,龙岩市就创新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在全国首发“普惠金融·惠林卡”,帮助林农解决发展生产的资金问题,促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已累计发放惠林卡11323张,授信额度89400万元,用信61620万元,实现了惠林、惠农、惠及千家万户。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要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总书记对老区苏区的亲切关怀、深情嘱托,又一次为闽西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让绿色赶走贫困,绿色才永不褪色。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近年来龙岩市不断加强“绿色赶走贫困”的路径探索,如:武平县的“一鸡一果”(象洞鸡、百香果)产业方兴未艾;长汀县结合产业扶贫,在四都、古城、铁长等地开展林下经济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连城县打造朋口全国兰花一条街……通过加强乡村生态建设、发展林下经济、开发森林旅游,“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正成为老区苏区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记者昨日从市林业局获悉,目前龙岩市已形成了林下经济、花卉苗木、竹业、森林旅游、林产工业等六大生态富民产业。去年全市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409.1亿元,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970万亩,森林旅游接待游客964.8万人次、直接收入8.6亿元。

  城市转型,产业升级,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两天前,广东省梅州市党政代表团一行考察了龙岩市龙津湖公园项目。走在环湖栈道上,看着蒙蒙春雨中的公园美景,远道而来的客人对龙岩市在中心城区建湿地公园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不管是宜居环境建设,还是产业经济发展,闽西人民早已形成强烈共识:绿色发展是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龙岩的必由之路。要把生态环境当作最大的民生福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城市转型、产业升级,阔步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由此,近年来龙岩市自觉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为打造“一市两区三组团”“五基地六产业七景区”奠定了强而有力的生态环境基础——以龙津环保、龙马环卫装备等企业为龙头,龙岩市发挥机械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大力推进环保装备产业发展;依托良好自然生态气候环境,龙岩市加快发展文旅康养产业,全力推进旅游“七景区”建设;探索新时代“靠山吃山”发展模式,龙岩市把特色现代农业纳入“六产业”布局,加快发展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和林下经济。

  与此同时,改革创新大潮奔涌,推动龙岩绿色发展新动能加速迸发。2016年6月,福建率先成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两年多来,龙岩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加快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创新探索。除了进一步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和林改“武平经验”外,龙岩市试点推行汀江上下游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市场体系,试点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完善环境资源司法保护机制,创新环境保护监管考核机制,不断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记者近期采访相关部门获悉,今年龙岩市还将通过严格环境风险项目排查,推进重污染产业绿色转型,推进重点行业清洁化改造,实施绿色建筑行动计划,积极开展低碳试点,推进能源资源全面节约等举措,进一步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模式。

  看看现在,闽西大地欣欣向荣,山上山下生机盎然,良好生态环境正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和展现城市良好形象的发力点。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道路上砥砺前行,继续用实践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和龙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用实践回应“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的深情嘱托。(闽西日报记者王尚华 郭亦斌 施薇 通讯员 陈天长 王发祥 文/图)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