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棒棍、奶粉罐、牛奶盒、枯树枝、废纸杯、鸡蛋壳、饮料瓶盖、开心果壳、瓜子壳、卫生纸筒……这些废旧材料在一般人眼中没有什么大作用,但在平潭东岚幼儿园里却成了“宝贝”。师生们通过放飞的创意和灵巧的双手,让看上去没用的废旧物品华丽变身,制作出一件件精美、有创意的作品,让“变废为宝”理念渗入幼儿园的每个角落。近日,记者走进这一所“变废为宝”的幼儿园,感受它的神奇变化。
萌娃追捧
化身手工“小能手”
鞋子制成花盆
记者走进平潭东岚幼儿园,在走廊和过道上看到,各班观察角均由塑料泡沫、纸盒子、旧纸板装饰而成,各具特色,成为幼儿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美餐后剩下的花蛤壳粘贴成贝壳贴画、吃空的奶粉罐变身精致的架子鼓、喝完的矿泉水瓶制作成匹诺曹玩偶……在大一班教室,孩子们“变废为宝”的创意手工作品,令人赏心悦目、赞叹不已。
“你看你看,这是我做的手工艺品,我用奶粉罐做成了架子鼓。”大一班幼儿林嘉玟拿着自己的作品为大家讲解如何制作的过程,他说:“这些都是我从家里带来的,我喜欢这些小物品,以后看到奶粉罐我会把它们都收集起来。”
废旧材料装饰成墙壁贴画
在中一班教室,记者看到,幼儿们正在为牛奶盒和冰棒棍组合搭建的“小房子”上色。他们坐在桌子前聚精会神地用油画棒,给手中的“小房子”涂上颜色,不一会儿工夫,牛奶盒在孩子们的巧手下变成了一个个彩色“碉堡”。高耀耀老师则现场指导孩子们使用废旧一次性用品制作各种手工艺品,向孩子们传达如何再利用资源进行创作。
据平潭东岚幼儿园园长林晓兰介绍,在园内各个活动区域,也都有用废品制作成手工艺品。在“角色区”中,蛤蜊壳和海蛎壳等作为区域活动材料;在“理发店”里,幼儿们从家中带来的洗发水瓶、化妆品瓶子成了玩具;在“美工区”里,摆放着由瓜子壳、碎布、旧牛奶盒装饰成的墙壁贴画。
学校初衷
提倡节约环保意识
孩子展示贝壳贴画
谈起推行“变废为宝”的初衷,林晓兰说:“作为一家刚开园的幼儿园,我们需要很多东西来丰富孩子的校园生活。幼儿园在装修过程中剩下了很多能够利用起来的硬纸板、塑料泡沫等,为了节省资源,提倡环保,我们将这些废旧物品进行改造,重新利用,装饰班级。”
小一班的观察角是“植物角”,由五颜六色的鞋子作为花盆,种满了不同种类的绿色植物,使幼儿园的冬日有了生机、有了盎然的趣味。而小二班的观察角则是糖果制作品、泡沫塑料板切割成的糖果漂流瓶,给人一种很萌很甜美的味道……
在废旧物品改造的路上,东岚幼儿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经过不断摸索与尝试,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环境,并结合各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征,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幼儿活动器具,既贴近幼儿的生活,趣味性强,激起幼儿活动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更培养了幼儿的节约环保意识。
林晓兰(左)向记者介绍创意作品
从想法的提出和环境的创设,到如今慢慢渗透园内每个地方,共耗费了一个多月,其中的酸甜苦辣,让林晓兰感慨万分:“‘变废为宝’能够如此顺利发展下去,离不开全园老师们的齐心努力,我们每周都会召开教师研讨会来进行讨论,老师们共同挖掘、互相交流,制作出更多不一样的物品。”
小一班的负责老师方萍就在装饰班级和制作玩具上付出了不少心血。“在开园的前两周,我们加班加点想法子,设计班级主题环境。”方萍说,开园后就思考着如何制作适合孩子的教具等问题,花费很多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准备每一节手工课。
未来规划
坚持变废为宝理念
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手工艺品。
为了丰富幼儿的户外活动,使户外活动器械及材料得到优化,东岚幼儿园还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小型体育玩具,充分挖掘体育器械的潜力,以物代物,一物多玩。值得一提的是,在每个班级门口都设有收集箱,充分发动幼儿收集多种材料。“材料由幼儿收集,他们会倍加珍惜。”林晓兰说。
此外,东岚幼儿园本着环保节约的原则,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发动家长协助搜集各种废旧材料,如矿泉水瓶、易拉罐、布条、油瓶、竹筒、编织袋等,再由师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出了符合各年龄段幼儿发展特点、造型美观、富有童趣、经济实用的幼儿教玩具,让一个个废旧物品摇身变成了幼儿们爱玩的“宝贝”。
这一举措受到了不少家长的称赞与支持。“幼儿园注重废物利用,开展了手工课堂,非常有意义,让孩子在收集废旧物品中学会勤俭节约,同时提高孩子的手工创作能力。作为家长,我们也会趁周末同老师一起制作。”家长王岚芳说。
现在看着幼儿园一点一滴的变化以及收到家长们的满意反馈,林晓兰十分欣慰。对于未来发展,她表示,幼儿园会坚持“变废为宝”“贴近生活”的原则,多渠道收集各种废旧物品,制成玩教具运用到幼儿园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促进幼儿不断探索、玩出新的花样,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平潭时报记者林晓玲/文 陈澜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