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市:和乐民风存留古厝 家风祖训精神传承不息
http://wmf.fjsen.com 2018-11-21 10:54:09 张君琳 黄宝阳 来源:泉州文明网

  隐藏在曾坑社区的古厝群落。

“石狮”作为地名不仅表达先民借助狮子作为百兽之王的神威,期待得到庇护的愿望,也蕴含了先民期许能像威猛的狮子一样,拥有开辟天地的雄心壮志,体现了石狮人民奋发图强、不畏艰难的人文精神。在这样的人文精神的背后,凝聚着一个个好家风的故事,比如石狮市湖滨街道曾坑社区杨孙西赤诚的家国情怀等。此外,在菲律宾华侨杨邦梭故居、宝盖镇苏氏番仔楼、宝盖镇塘边村的华侨蔡孝固故居、永宁镇沙美村怀德楼等,都刻着流传已久的治家格言。许多家风家训中提倡的“诚信”“勤俭”,与当前推行的“移风易俗,文明新风”不谋而合。

金言良训代代传

“凡百用度,最要讲究省浮文,量实力,除奢华,尚节俭。入不求多,出不厌少。自然不足而足,可保久长。此其所以常有余也,可勿慎诸。”这句话出自台湾进士施之东。

施之东祖籍曾坑社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后来,他东渡台湾,寄籍彰化,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授兵部主事。后辞官奉养母亲,回到老家曾坑,在祖辈们遗留下的旧书斋旁建造住宅“傍斋小筑”,教授四乡八邻的子弟。其故居位于现在石狮市湖滨街道曾坑社区,以上所提的家训即以石刻镶嵌在其故居的门墙上。

施之东为人谦和、慷慨,对于自食其力、勤俭务实的人很尊敬;对于那种纨绔子弟,整日游手好闲的人,则经常给予教育。1898年夏天,他把对生活的认知体会,以及淡泊明志的心境写下来作为家训,镌刻在大门两侧,希望自己的后人能够谨记。

节俭是传统美德,也是持家兴家的基础。施之东训示后人治家要节省不必要的开支,要量力而行,要杜绝奢侈浪费,要尊崇节俭的道理。坚持这样做,自然就能够做到量入为出,开源节流,保持家庭的和谐与家业的持久。

“内有别而家教良,少长知爱而后家事和,宾友常至而后家云兴,婢仆无纵而家道尊,衣食无奢而后家用足,理固然也。”则讲的是治家之道,核心在于和谐友爱,家和万事兴。

  杨孙西文化馆

言传身教树典范

杨孙西,石狮旅居香港的著名乡贤、大紫荆勋章获得者,知名跨国公司香江国际集团的董事长。80年前,杨孙西先生出生于石狮市湖滨街道曾坑社区。

杨孙西的母亲蔡淑萌是位普通的家庭妇女,父亲在菲律宾做生意。蔡淑萌的端庄贤淑、温厚善良为乡邻传颂,她相夫教子,深明大义,通晓事理。杨孙西12岁那年随父母移居香港,在粤语为主要生活语言,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陌生环境中,是母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鼓励杨孙西认真听、认真学。由于杨孙西以前并未学过英语,在学校的学习进度曾一度落后,在母亲的鼓励和引导下,杨孙西利用课余时间争分夺秒,在家人的支持下,很快便融入了当地的学习生活环境,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后录取于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可惜,在进入大学就读一年后,杨孙西的父亲突然撒手人寰,家境一落千丈,懂事的杨孙西不想成为家庭的负担,决定辍学打工。

商界里,几经沉浮,杨孙西慧眼择业,以服装产业起家,把“吃亏”当“吃补”,成就了一番事业。他还是一名非常有影响力的侨界人士,在香港回归前后发挥了重要桥梁作用,其赤诚的家国情怀让很多人钦佩。卓有成就的杨孙西时刻关注家乡发展,他把几十年来的苦心珍藏,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家乡,还多次教导子孙要常回家看看,并带领他们参与家乡公益事业。每一次返乡,杨孙西切身感受着家乡的不同变化,一心想着能为家乡做点什么,“不管走多远,都要让子孙铭记,我们的根在这里。”曾经的苦难,而今变成了只言片语甚至不足于道,但为人处世的道理却在身体力行、言传身教里传承了下来。

  四端堂

家族祖祠立家风

“四端堂”是杨孙西的家族祖厝,坐落于曾坑社区,藏于闹市隐于深巷,占地2000多平方米,包括四座传统老厝及“杨孙西文化馆”。这里充盈着闽南文化的浓厚气息,也是优秀家风的传承典范。

曾坑杨氏以“四端”为祖训。“四端”典故出自《孟子》,指的是儒家推崇的四种德行: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同情心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是追求智慧的开始。因为人心有这样的端倪,所以人性本善,修养就是要寻求并弘扬本心的善。杨孙西秉持祖训,积极进取,成功之后不忘回馈社会,受到社会各界的褒奖,成为践行“四端美德”的楷模。

“四端堂”匾额由杨孙西撰书,其中隐含了不少奥妙。“四”字不封口,喻示儿女应该志在四方,勇敢出去闯荡。“端”字山行微倾,寓意父母可以做儿女的靠山后盾,但不能压制包揽,应该给子女充分施展才能的独立空间。

在四端堂里,有一条近百米的家风家训主题长廊,以生动的图文讲述了诸葛亮、纪晓岚等历史名人事迹,还有杨氏本家先祖介绍,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展示就是“四知先生”——杨震,作为杨氏先祖,一生清廉的正面形象被后代子孙牢记于心,其所崇仰的清白传子孙的家训也在杨氏一族中传承下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长廊囊括了颇为丰富的家文化内容。

在四端堂里,经常开展“家风”主题分享会、文艺汇演、亲子故事会等活动,让优秀的家教、家风和家训在互动中,在多样的形式中得以根植在当地百姓的心里。

  石狮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不失闽南味。

家规家训拓上墙

闽南人自古以来重视家风家训,不论是古厝门楣、番仔楼的楹联或是在宗祠、族谱中,都能找到家风家训的影子。位于石狮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的家风家训文化展示中心,以碑刻、石刻、拓片、图像等实物,结合文献资料、文字简介、影像播映等手段,对古厝中的家规家训进行集中展示,让人直观地感受到石狮优秀的家风家训气息。

“家训是祖先流传下来的,是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说,家风家训的传承在今天具有时代意义,许多家风家训中提倡的“诚信”“勤俭”,与当前推行的“移风易俗,文明新风”不谋而合。

“但得安闲消岁月,只留清白遗儿孙。”李国宏介绍,这是菲律宾华侨杨邦梭故居上题写的一副家训楹联,告诫后人做人做事要清清白白,不贪不取,自然会拥有安逸休闲的生活状态。

“淡饭粗衣未足羞,心田失种却堪愁,留些余地勤修福,多少穷人仰面求。”这一家训出自宝盖镇苏氏番仔楼,是主人特地请晋江知名书法家吴淑辉写的。

宝盖塘边村的华侨蔡孝固故居,刻着由当时晋江书法名家施百箴书写的朱子治家格言:“未雨而绸缪,毋临渴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

还有永宁镇沙美村怀德楼的“兄弟和睦”诗:“同气连枝各自荣,些须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倡导珍惜亲情,共同发展的愿景。

“自来积善有余庆,楼阁轩昂姓氏芳。更教儿孙耕与读,观书曝麦绍前光。”这是位于宝盖镇景胜别墅的《曝麦观书》,屋主、菲律宾华侨高祖景在外奋斗多年,他以自己的人生感悟教育子孙恪守本分,勤俭持家,请泉州书法家张鼎创作七言绝句作为家规以启后人。

一段段有温度、有情感的文字,带领我们接受家风文化的熏陶。李国宏馆长认为,展示家风文化可以让更多年轻人体味家风家训的内涵,让好的家风家训不断传承下去。展示馆便是将这散落在石狮各处的家风家训串联起来,做一个集中的展示,引导更多的人通过这一窗口,感受石狮的“清风美德”,“在这里看家风,去古厝间寻家风故事,才能让那些家风精神深入人心”。(泉州晚报记者张君琳 黄宝阳 通讯员 佘子艺 陈伟鹏 李荣鑫 文/图)

  杨孙西文化馆一隅。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