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市2018年“我们的节日•中秋”活动精彩纷呈
http://wmf.fjsen.com 2018-09-25 15:46:46 来源:文明风

永安市燕北街道中秋慰问老人

文明风9月25日讯(通讯员 吴彩云/文 社区单位/图)一轮明月高悬,一年中秋再现。从9月14日大溪社区走访空巢、困难老人提前送中秋佳节祝福开始,永安市各乡镇、街道,各级文明单位(校园、社区),按照永指导办《关于组织2018年“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活动的通知》,陆续启动了2018年“我们的节日•中秋”活动。截止9月25日8时,已有106家单位开展了节庆活动,可以归纳为“三大节庆活动”。

一是“文明共享”中秋。永安市各级文明单位(村镇、校园、社区)因地制宜,文明单位进社区、下村镇,共建文明联办活动共享佳节,开展民俗文化展、燃灯赏月、社区联欢等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活动。群众在参与中了解、热爱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激爱乡爱国情绪。

如:永安市统计局发挥“文明共建”作用,主动协商市职工灯谜协会,做好谜题准备等前期工作;联合红山社区举办“和睦邻里欢度中秋”猜灯谜活动,谜题的主要内容包含中秋传统文化、扫黑除恶知识等,猜中灯谜的群众可获赠油壶、面巾纸、洗碗巾等小礼品,吸引群众踊跃参与,营造祥和的“中秋”节日气氛。

9月19日上午,永安市商业管理中心走进林业新村社区,联合开展“月满中秋,情系邻里”中秋主题活动。吸引社区居民、市三实小留守儿童等100多人参加。烘焙师傅现场讲解怎样制作月饼,指导居民、学生参与制作出品相完好的月饼。并慰问困难老人、困境儿童和低保户,为他们送去了月饼礼盒和中秋祝福,传递社会大爱。同一日,新桥洋社区送月饼,拉家常,走访慰问社区高龄和空巢老人。

共享佳节,永安市各级文明单位(村镇、校园、社区)学榜样看身边,节日不忘“身边好人”。积极组织开展中秋走访慰问“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活动。9月21日,西洋中心小学党政工联合慰问道德模范苏元省老师。苏老师扎根乡村教育36年,他因“顺手”做事,“顺手”助人,“顺手”救人的事迹,获得福建省最美教师、永安市首届道德模范等殊荣。永安市林业局连续推荐3名好人候选人,“乘”中秋节庆平台,深入开展学习“身边好人”活动。倡导道德新风尚,汇聚道德正能量。

二是“文明奉献”中秋。永安市委文明办组织全市围绕“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广泛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各类志愿者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为重点的亲情关爱、生活帮助等志愿服务;组织开展节庆环境卫生整治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等。

如:9月19日,燕东街道新桥洋社区联合市爱心协会志愿者,开展“爱心厨房”等中秋关爱社区困难、孤寡老人活动。送上慰问品的同时,表演精心编排的文艺节目。并准备了丰盛“中秋宴”与老人分享。9月19日,龙翔社区“爱心妈妈”走访慰问辖区内特殊家庭,为孩子们送上月饼和中秋节祝福,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关爱,而心感恩健康成长。并慰问困难老人、残疾人和低保户。

燕东派出所连续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卫生整治及网上寄语活动,9月15日民警们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走上汽车站十字路口,清理烟头、落叶、纸屑等,整治环境卫生。9月17日民警们借助微博、微信等,集中开展“阖家团圆,喜庆丰收”中秋网络文明寄语活动。

燕北街道组织各社区走访慰问高龄、困难、空巢老人,送米、油、月饼等慰问品,开展“情满中秋 心系夕阳”活动,彰显“大爱常在老人身边”,弘扬中华民族孝老爱亲、扶弱助贫的传统美德。

三是“文明共乐”中秋。永安市委文明办把节庆活动提到“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高度,协调全市开展丰富多彩的中秋文化活动,引导文明单位共参与共欢乐,增强群众文化自信。

如:9月19日,永安市大溪社区开展“和谐邻里欢度中秋”活动,社区组织30余名退休党员、职工、老年协会代表,品月饼,叙亲情,话团圆,重温节日习俗,弘扬传统文化。

9月20日上午,永安市第二实验小学开展“情系中秋与爱同行”关爱留守儿童座谈会,送送上爱心月饼还有祝福问候,退休教师带领学生诵读《水调歌头》,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永安市2018年“文明共享、奉献、共乐”中秋活动活动方兴未艾,永安市委文明办还将盛大举办“记住乡愁3•美好生活”大型主题晚会。规模不一的各类活动,以最“朴素”的形式,展示“中秋节”的文化魅力,或大或小地发挥出中秋佳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生成了“具体”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引力”,引导大家尊重热爱传统节日,增加爱国爱乡情感,为城市增添一缕绵延的“传统节日”文明。(永安市委文明办供稿)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